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小五女童墜大家源租屋小五童墜樓正妹地震花蓮地震災情震央台灣地震速報地震新聞
  • 搜尋:

    微生物 結果共250筆

  • 科學家首見!已知最古老紅寶石 發現25億年前生物痕跡

    科學家在分析一顆來自格陵蘭島的紅寶石樣本時,發現了25億年前古代生物的痕跡。他們發現在這顆已知最古老的紅寶石中,含有石墨的純碳殘留物,也被認為是古代生命的痕跡。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教授亞克姆丘克(Chris Yakymchuk)表示,這是他們首次在含紅寶石的岩石中看見古代生命的存在。
    2021/10/27 17:52
  • 「腸胃道」健康也影響「大腦」!醫曝把握2大原則

    「吃飯」可不能隨便吃吃就好!吃不好不只是人體的腸道會出狀況,連大腦也會被影響,越來越多研究證實腸道內微生物能影響大腦功能及情緒。肝膽腸胃科醫師指出,像是憂鬱、焦慮、自閉症、帕金森氏症都跟腸道微生物狀況有關。若想調整腸道微生物的話,擁有健康飲食習慣、良好作息才是關鍵!
    2021/10/06 12:05
  • 快訊/眼藥「止膿敏」需回收未公告!食藥署:疏漏

    有平面媒體報導,今年2月由杏輝藥品公司所生產的一款「止膿敏點眼液」,因批號8901的產品,抗微生物消能試驗被發現不符合規格,得下架回收,但食藥署卻沒按規定在官網公布訊息,對此,食藥署坦言確實有疏漏,但強調下架程序都依規範完成。
    2021/09/21 10:10
  • 跟壞菌說掰掰!營養師傳遞「4步驟」教你維持腸道健康

    腸道是人體當中聚集最多微生物的地方,除了好箘、壞菌外,你是否知道還有一個稱作「牆頭草」的中性菌?它在腸道中佔了一半以上的數量,卻有可能成為壞菌的幫兇!使我們身體受影響。營養師高敏敏近日在臉書粉專指出,我們的腸道就像是一個小型社會,而這3種菌到底是如何在這個菌叢社會相愛相殺的呢?同時傳授4大步驟,幫助民眾一起來維持腸道中的好菌!
    2021/08/05 16:15
  • 日贈疫苗驚爆「微生物超標」文件流出? 陳時中回應了

    網路上近日流傳一份食藥署內部文件揭露有一批日本疫苗微生物超標。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7)日在記者會上還原事情原委,並呼籲民眾切勿轉傳,否則恐影響台灣與他國藥廠的關係,會妨害未來我國進口國際疫苗。
    2021/07/17 15:41
  • 比利時90歲婦人同時染2新冠變異株 5天就病逝

    比利時研究人員在9日至12日舉行的「歐洲臨床微生物暨感染症會議」(European Congress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簡稱ECCMID)中指出,國內一名高齡90歲的婦人在同時感染Alpha及Beta變種病毒後,不幸病逝。研究人員還進一步強調,像這樣的罕見案例,恐怕遭到「低估」,呼籲各界提高使用PCR快篩方式,來偵測已知的變種病毒株。
    2021/07/12 14:52
  • 用土壤點亮路燈! 西國新創公司打造微生物電能

    不少科學家都在尋找全新的環保再生電力來源,西班牙一間新創公司,就在最普遍的土壤裡 發現了發電方法。儘管目前每平方英呎能提供的電量,大約只有太陽能板的四分之一,但因為材料成本便宜,光是應用在農地的相關偵測設備上,一年就可以節省好幾十億美元,還能降低電池廢棄所製造的汙染。
    2021/06/23 14:41
  • 配合NASA生物研究 美國送百隻烏賊寶寶出發航太之旅

    美國航太總署(NASA)日前透過Space X公司的獵鷹9號,將128隻短尾烏賊寶寶送入國際太空站,用以研究生物在無重力環境中下與微生物的的共生關係,並進一步了解人體處於低重力狀態時的身體變化。
    2021/06/22 17:35
  • 俄爆本土病毒!西伯利亞型和北西部型 兩變異株大流行

    俄羅斯近日疫情加劇,平均單日暴增1萬多個確診者,馬列亞流行病與微生物學國家研究中心(Gamaleya Research Institute of Epidemiology and Microbiology)指出,流行在俄羅斯境內的病毒多是首次出現的病毒株,被他們稱為「西伯利亞型」病毒與「北西部型」病毒,然而關於這兩種病毒是否與變異株有關聯目前還在調查。
    2021/06/15 14:53
  • 減少人的連結、外送包裹也消毒!保命法則:戴口罩勤洗手

    新冠病毒不斷的變化,尤其在台灣造成大流行的英國變異株,不只傳播快速,還有無症狀的隱形傳播鏈問題,疫情指揮中心除了兩度延長警戒三級時間,減少人與人的連結,不少人只能依賴外送跟宅配快遞來維持生活基本需求。生活當中到底要如何避免沾到病毒,免疫學專家、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研究所退休教授張南驥指出,現在疫情緊張,任何時候都可能被感染,要記得戴口罩,因為病毒就是從眼睛、口腔鼻腔進到人體。
    2021/06/12 19:45
  • 國產疫苗即將起飛?專家打臉:很難跟這家公司競爭

    台灣新冠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國產高端疫苗在10日宣布解盲成功,二期試驗效果良好,另一家國產疫苗聯亞也預計一個月後解盲,看似國產疫苗即將起飛,不但有助控制國內疫情,更有機會帶動國內生技產業。但台灣免疫學專家、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研究所退休教授張南驥博士指出,美國的Novavax藥廠將成為國產疫苗的競爭對手,且Novavax不只是在研發進度、效用、大量生產、獲得許可,甚至是價錢上,競爭力都比台灣來得高。
    2021/06/12 19:45
  • 疫苗緩不濟急!張南驥:印度用「絲每妥」具療效籲政府參考

    這次受邀線上講座的張南驥教授,今年已經73歲,擁有美國 Iowa State University Immunology 免疫學博士,也是財團法人信望愛臍帶血基金會執行長,曾在馬偕醫學院學務長、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研究所教授,包括現任高端疫苗生物製劑公司國際暨公共事務處處長連加恩、前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都是他學生。
    2021/06/12 19:45
  • 變種病毒來襲!爭輝瑞技轉 專家:人家電動車我們是牛車

    面對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延燒,以及國際間印度變種病毒、南非變種病毒等病毒變異株,國內免疫學專家、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研究所退休教授張南驥博士建議,台灣一定要爭取引進輝瑞和莫德納的mRNA技轉或代工,才能快速的做出應變,不要固守在現有國產疫苗的次蛋白技術,否則就像人家都已經在開電動無人車,我們還在駕駛牛車。
    2021/06/12 19:45
  • 疫苗混打?專家:若打了大陸科興再打輝瑞 純化度更高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未見還緩解,疫苗取得進度卻緩慢,近日政府陸續配發AZ和莫德納疫苗,加上國產疫苗解盲成功,民眾對於未來是否可以混打疫苗,也產生討論。免疫學專家、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研究所退休教授張南驥博士說,疫苗混打是很好的事情,從免疫學的觀點來看,第一次打的疫苗,如果成分較複雜一點,是為了讓免疫系統看見,產生反應,下一次再打別種疫苗,更純化,效果更好。
    2021/06/12 19:45
  • 抗氣候變遷! 倫敦市中心蓋森林.400棵樹

    來關心自然環境,美國總統拜登週二再推翻一項前朝川普的政策,宣布要暫停阿拉斯加保護區,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契約,此舉引來共和黨反彈,卻得到北極圈部落領袖的贊同。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不斷在全球各地上演,包括土耳其的海邊,最近出現大範圍的「海鼻涕」,威脅到當地漁業和海產食安;相鄰的伊拉克,則因為今年降雨量少,加上人為阻礙,使得大片農地種不出作物,即將迎來艱困的夏季。
    2021/06/02 20:00
  • 自然界淘金客!紐西蘭靠微生物在3C垃圾找黃金

    全球黃金礦藏持續減少,這幾年淘金越來越困難,根據分析,地球上超過八成以上的黃金,可能都已經挖掘出來。紐西蘭新創團隊,研發出一種特別的淘金方式,竟然是利用特殊的微生物,從電子廢棄物裡面解析黃金。不但能提煉出貴金屬,還能協助解決嚴重的3C垃圾汙染問題。
    2021/05/26 14:26
  •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 醫師揭「防毒洗衣」有效兩絕招

    台灣疫情嚴峻,若還是必須出門或上班工作,小心容易在不察覺坐下來的辦公室、電梯內或捷運車廂、公車中,沾到病毒或任何微生物。醫師提醒,一回到家就馬上換下衣服,也告訴大家衣服怎麼洗才能有效滅菌。
    2021/05/20 12:12
  • 今治毛巾廢水破壞市容 微生物發電還原清澈水渠

    日本愛媛縣的「今治毛巾」遠近馳名,柔軟舒適且耐用,成為支撐當地的百年產業。不過毛巾工廠排放的廢水卻使得今治市的水道遭染色、變混濁;儘管汙水已經過嚴格處理,對環境無害,卻影響了市容美觀,成為當地政府與紡織業的煩惱。汙水處理廠表示,雖然水質除色不難,但電費成本龐大;而解決方法就是用微生物發電,使用毛巾工廠廢水為原料產生電力,供應淨水系統,達到半永續經營。
    2021/04/06 20:00
  • 三國競逐火星夢! 先進科技助"毅力號"尋古生物

    遙遠的火星在這個二月,不同於以往格外的熱鬧,來自三個國家的火星探索器先後抵達。包括剛剛順利降落的毅力號在內,飛越了上億公里為了研究火星地質環境,尋找古老的微生物生命跡象,透過最新科技準備完成不同的任務。NASA的毅力探測器,更準備展開跨越十年的火星探索。
    2021/02/23 15:43
  • 水壺內驚現「黏滑觸感」恐含致病菌 醫曝恐怖真面目

    現今環保意識抬頭,許多民眾出門工作或上學都會自備水壺,方便在公司或學校裝水飲用,不過醫師提醒,若沒有定時清洗水壺,表面恐會出現「滑滑黏黏」的膜狀物,驚人的是這層膜竟是微生物分泌的黏液所聚集而成,若有致病菌在內恐會影響身體健康。
    2021/02/18 15:18
  • 禿頭有救了?美哥大糞便導管插鼻療法「數週內冒髮苗」

    現代人壓力大,禿頭、掉髮是不少人的困擾,除了吃藥或擦藥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正在研究「糞便微生物移植」療法,嘗試將糞便中的微生物移植到患者的腸道,改善免疫系統疾病,藉此治療禿頭。
    2021/01/29 15:34
  • 直擊月球土產開箱! 陸探「未知微生物」

    這被形容是最小心翼翼的開箱究竟是什麼呢?中國大陸「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土產,抵達北京後,科學家展開開箱作業,謹慎地取出裝有「月球土壤」的容器,準備後續研究工作。
    2020/12/19 20:27
  • 嬤餵2歲孫「爽嗑生魚片」 醫曝狂嘔慘況:2族群別吃

    生魚片配上嗆辣的芥末,是日式料理的經典菜色,深受台灣人喜愛,但卻不是人人都適合吃!小兒科醫師透露,日前有一家人帶著將滿2歲的小孩來看病,在現場吐得一塌糊塗,詢問後才知道是阿嬤放任孩子「狂吃生魚片」,他也分享2大地雷族群千萬不要吃。
    2020/12/09 13:21
  • 呷嘸當季貨!氣候變遷催日本「魚食文化」變

    氣候變遷衝擊生態系統,海洋漁業資源尤其顯著,日本漁獲季節大亂,水產總量大不如前。日本政府推動環境友善的認證標章,鼓勵民眾購買有認證產品,以維護海洋。學者則提倡食用不受市場青睞的「未利用魚」,減輕常見食用魚不足的負擔。而先進國家的養殖漁業為了製造魚飼料,快速消耗非洲塞內加爾的海洋資源;美國生技商研發微生物「綠色飼料」取代鮮魚,減少魚群濫捕,穩定漁貨平衡。
    2020/11/30 19:58
  • 日本橋綠能特區 「能源中心」電力自給自足

    東京的「日本橋」是座有400百年歷史的古城,經過都更後,新舊融合更顯老城區的魅力;但是你知道嗎?在日本橋的地底下竟藏有一座能源中心。知名建商將日本橋一帶打造成智慧綠能特區,在22公尺深的地底設置三台巨大發電機,供應周邊20棟商業大樓用電,達到電力自產自消。天災時,更能穩定供電,維持區域機能運作,讓城市不至癱瘓。
    2020/11/25 19:15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