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台灣舶來魚多?漁獲量減少 部分靠進口

記者 曾奕慈 / 攝影 羅士朋 報導
發佈時間:2017/02/17 18:55
最後更新時間:2017/02/17 23:27

許多人到了港邊吃海鮮,以為吃的全是台灣本地的海產,其實有些台灣缺少或是量不足的海鮮,都會從國外進口,而台灣漁獲量逐年減少,除了是因為捕魚的船越來越多,海洋資源的保育也是一大重點,控管捕魚數量和避免海洋的汙染,都是當務之急。


前一晚11、12點出海,到隔天早上進港,帶回了大批的白帶魚,但船長似乎不太滿意,因為和過去相比,現在的漁量已經足足少了一半。

 

船長:「少是一定越來越少,請外勞在釣的要工錢啊,固定一個多少,釣不到也是要發薪水啊。」

6個人6支釣竿,一出海就是成本,上岸後還要立刻將漁獲放進冰塊裡,接著打包上車,雖然每年夏天到隔年的3、4月屬於白帶魚產季,漁獲量已經算是多的了,不過自從這10年來開始外銷,價格就從1斤120元跌到了30、40元。

船長:「壓力大也是沒辦法,不然要做什麼,做工喔,也沒人要請啊。」
 

價格和漁獲量的改變,不只是漁民,連盤商都相當有感觸。

漁獲盤商:「其實這10年來講啦,漁獲量真的差很多啦,因為可能是海水溫度也有關係,然後大環境也有關係啦。」

近海資源面臨枯竭,身為海島的台灣,甚至許多魚也都得從國外進口,不過看在他們眼裡,這其實是種各取所需的概念。

漁獲盤商:「每個人的需求量不一樣,然後任何生意都有人做,那自然而然有一些地方,產量過剩的話,就是要仰賴從他國進口啊。」

基隆區漁會總幹事陳文欽認為,每艘船看似捕獲量變少了,但這也是因為捕魚的人越來越多。

基隆區漁會總幹事陳文欽:「漁船越來越多,相對的捕魚的人多,捕的量就變少,個人的捕量就變少,但是它總量到底是多少。」

只是台灣沿近海漁業的產量逐年減少,確實是不爭的事實,從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來看,2005到2015年,年產量就少了10萬多公噸,而歸類出影響海洋資源的五大因素,包括資源過度開發、沿岸棲地遭到破壞、油的汙染、工業和家庭廢水的排放,還有氣候變遷的影響,不過台灣進口其他國的魚,原因究竟是什麼,我們實際走一趟碧砂漁港,在魚市裡確實有不少進口的海鮮。
 

海產店店員:「我們大部分都直接跟客人講說這個是進口的,像黃金蟹的話,這種也是進口。」

不過民眾可能誤以為,來到港邊,吃的就是本地的現撈仔,其實像是常吃的鮭魚生魚片,幾乎也都是國外進口,想吃到活跳跳海鮮,勢必就得多花點錢。

海產店店員:「石雕魚的話,大部分是台灣民眾最愛的,(因為牠比較稀有)對啊牠是生魚片的第一首選。」

除了靠店員介紹,現在越來越多的冷凍海鮮,會將產地資訊透明化,消費者也能一目了然。

記者曾奕慈:「消費者如果要確實了解到自己吃到的魚是來自什麼地方,在超市這種經過包裝的魚,上頭就會有產地的標示,而我手上這個土魠魚,就是因為在台灣的產量越來越少,所以就是來自進口的。」
 

基隆區漁會總幹事陳文欽:「土魠現在比較少了,有但是澎湖還是很多,台中還是很多,但是那個量不夠我們國內使用的時候,他就又會去進口嘛。」

像是進口智利的鮭魚,印尼的土魠魚、野生燕尾紅鰷和印度的白鯧,都是因為台灣產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漁業署就針對漁業資源的復育,規劃出投入和產出的管理。

農委會漁業署組長施俊毅:「吻仔魚這種漁業,那我們也是採禁漁區、禁漁期,同時有一個TAC,就是一個總量管制。」

不過海洋污染的影響也確實存在,而且不只在台灣近海,根據研究,自1960年以來,全球海洋含氧量已經減少超過2%    。

海大環態所特聘教授蔣國平:「譬如說像長江口的區域呢,就是很明顯在夏天的時候呢,會有Dead Zone的現象,當它缺氧的時候,很多的包括它的動物性浮游生物,包括它的仔稚魚都沒辦法生存。」

台灣人喜歡吃魚,卻得面臨魚獲量不足的窘境,除了靠政府的管制和漁民的改變,如何有效保育海洋資源,更是全球人類必須關注的議題。
 

◤好眠對策全攻略◢

👉2招「睡前慢運動」快速入眠遠離肥胖

👉想要倒頭就睡、身心放鬆就吃這3水果

👉蓋厚棉被比較好睡覺?研究顯示是真的


#台灣#漁產#進口#供不應求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369

0.2503

0.3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