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端午佳節】習俗「驅五毒」 動物園展五毒蛇蠍

記者 陳怡靜 報導
發佈時間:2016/06/08 12:52
最後更新時間:2016/06/29 09:35

端午節是傳統三大民俗節日之一,除了划龍舟、包粽子,許多家庭仍保有艾草驅蟲、香包避邪的習俗。這些傳統習俗與「驅五毒」大有關係,台北市立動物園應景規劃「五毒特展」,希望讓大家認識必須維持生態系統功能,卻讓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五毒動物。

傳統中的「五毒」是民間對毒蛇、蟾蜍、蠍子、蜈蚣和壁虎等五類有毒動物的合稱,但其中壁虎其實是無毒的動物,所以亦有一說是以蜘蛛取代壁虎,成為五毒之一。台北市立動物園則表示,「五毒」聽來恐怖,但其實牠們都是維持大自然生態平衡重要成員。

傳統觀念認為,農曆5月後轉熱,又有梅雨形成瘴癘之氣,此時毒蛇、蜈蚣和蠍子等有毒動物相當活躍,因此要想辦法避毒與驅毒。台北市立動物園也說,在這個季節,昆蟲、小型囓齒類等食餌動物數量較多,五毒動物經過演化淬鍊,也會選擇在食物充足的季節繁衍後代。

▲圖/台北市立動物園/五毒特展展出黑眶蟾蜍、少棘蜈蚣、龜殼花、帝王蠍、墨西哥膝頭捕鳥蛛等。

根據台北市立動物園規劃,今年「五毒特展」主角為黑眶蟾蜍、少棘蜈蚣、龜殼花、帝王蠍、墨西哥膝頭捕鳥蛛,還有常被誤認為有毒的大壁虎。台北市立動物園說明,這些動物在食物鏈中屬於中上層的消費者,肩負維持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但卻總讓大家避之唯恐不及。

在這幾種「五毒動物」中,除了龜殼花以老鼠為食,其他都以昆蟲為主食,不但能抑制昆蟲、老鼠數量,還可減少農作物災害損失,協助消滅病媒蚊,可協助大自然維持環境平衡。對人類來說,蚊蟲、白蟻、老鼠帶來疫病,蛀蝕木製房舍,對人類的危害,遠比五毒動物影響還更巨大。

除了展出五毒動物之外,6月12日的11時和15時30分,保育員將帶著五毒動物現身史奈克教室,介紹端午與五毒的相關生物知識,一起翻轉對五毒動物的刻板印象。綠手指教室則在每周二、三、四及周日9:30-11:30,歡迎大家一起來包動物粽。

【五毒動物小檔案】

黑眶蟾蜍
蟾蜍俗稱「癩蛤蟆」,蟾蜍具有耳後腺和皮膚上有疣狀突起,受到刺激會分泌神經性毒素。

龜殼花
有毒,是臺灣最低海拔山區和平地最常見的蝮蛇科毒蛇,體長最大可達150公分,夜間活動,以小型哺乳動物、鳥類、蜥蜴和蛙類為食。

大壁虎
 
其實壁虎不具任何毒性,屬於夜行性,以節肢動物和小型爬蟲類為主食。大壁虎俗稱蛤蚧,牠是亞洲體型最大的壁虎,全長可達35公分,生活在樹林和住家附近,會發出響亮的叫聲,可能是身體鮮豔的顏色,讓人誤以為是有毒動物。

 帝王蠍
屬於蛛形綱蠍目,具有4對步足,在後腹部最末一節為帶有毒刺的尾節,製造毒液,由毒針釋放毒液,是夜行性、肉食動物。帝王蠍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蠍子之一,全長約20-30公分,生活在非洲西部熱帶雨林底層和草原邊緣,夜間捕食其他節肢動物和小型兩棲爬蟲類。

▲墨西哥紅膝頭捕鳥蛛
具有4對步足,1對螯肢螯肢特化成毒牙,以昆蟲、其他蜘蛛、蜥蜴和鳥類為食。墨西哥紅膝頭捕鳥蛛,生活在墨西哥較乾燥的草原環境,體長5-8公分,身上長毛,地棲性蜘蛛,不會結網。

少棘蜈蚣(褐頭蜈蚣)
屬於節肢動物門唇足綱蜈蚣目,每一體節有1對步足,頭部有一對觸角,身體第一體節的一對附肢特化為巨大鉤狀的顎肢,顎肢內具有毒腺,為夜行肉食動物,少棘蜈蚣在臺灣丘陵與草地分布很廣。

▲圖/台北市立動物園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招財能量爆強的財富精油,還可抽Audi

👉偷做醫美嗎?臉怎麼亮成這樣

👉你有聽過洗髮精也要換季嗎?


◤EF海外遊留學專家◢

👉最後倒數! 暑假海外遊學團/營隊報名即將截止

👉半年/一年也可以「微留學」,高達6萬元折扣!

👉給自己一個遊學假期,同時提升語言及國際觀


#端午節#台北市立動物園#驅五毒#黑眶蟾蜍#龜殼花#帝王蠍#大壁虎#墨西哥紅膝頭捕鳥蛛#少棘蜈蚣(褐頭蜈蚣)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908

0.0541

0.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