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重大案件嫌犯「愛電玩」 虛擬世界找認同

記者 吳元熙 / 攝影 王偉帆 台北 報導
發佈時間:2015/06/01 21:21
最後更新時間:2016/06/29 09:35

這幾年來社會出現重大殺人案件,從鄭捷到龔重安,年紀都在30歲以下,犯案動機不明確,但他們卻有共通點,都喜歡電玩遊戲。專家認為,並不是電玩「導致」犯罪,反而是因為真實生活找不到成就感,缺乏認同才會沉迷。醫生也認為,要阻止悲劇再發生,應該試著理解這些人在現實社會裡,到底遇到那些問題。


從鄭捷到龔重安,這幾年重大社會案件犯嫌年輕化,作案沒有「特定」動機,不過他們卻有共通點,喜歡電玩遊戲,這背後代表了什麼涵義。交大傳科系副教授林日璇:「自主性,就是說很多人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綁手綁腳,他沒有辦法做一些他想做的反社會行為,允許我們可以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情的時候,這個就會很容易讓他覺得很有吸引力。」

真實世界缺乏的,遊戲裡往往找得到,平常不愛講話,網路上有隊友,表現好還會被稱讚,只可惜這一切不能長久。交大傳科系副教授林日璇:「比如說我今天又過了一關,我又升了一級,然後我可能玩戀愛遊戲,成功在裡面交到男朋友,女朋友,這樣的成就感可以替代或是滿足:「,如果一旦是這樣的情形,就比較有成癮發生。」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他把自己縮身在那邊,然後去一直在那上面得到一些不切實際的滿足,然後變成一種惡性循環,因為他投資很長的時間,沒有辦法去跟真實的世界做適當接觸跟改善互動的關係。」

可能是逃避真實生活,或許也因為電腦世界裡能夠得到滿足,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5大需求層次,除了生理需求,從安全、歸屬感、自尊到自我實現,電玩裡都能找得到,但長期依賴只會造成反效果。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大腦裡面都有一個,所謂的那種獎賞中樞,比如說像林書豪,他是藉由打籃球藉由傳教,這些沉迷於網路的人,他們很容易藉由可能沉迷於電玩裡面,不要去跟真實世界接觸,來去活化他的『依核』。」

同樣是沉迷,當成「職業」來看待,電競選手「日常舉動」就不會受影響,甚至透過遊戲教學更能夠讓年輕人提高學習意願,包括瞬間處理能力、空間概念、問題解決能力,電玩影響就像雙面刃,不是只有壞處。

交大傳科系副教授林日璇:「不應該是說只講電玩,而是說我們過去整個成長過程,接觸到有多少『腳本』,有可能是自己學到或是從媒體學到,那我們不會說,是小說,是日記教他去殺人,我們會說他透過這些媒體,去投射他想要的慾望或是說去發洩它,會不會已經這樣過度使用,干擾你正常功能,那他們確實在真實世界裡面,有的人是有情緒障礙,有的人是有人際關係障礙的。」

再好的東西,「過度使用」都會走偏,更何況打電動容易產生依賴,醫師提醒,遊戲時間超過真實生活、不玩電動會焦慮、都可能是上癮症狀,比起把矛頭指向虛擬世界,或許更該試著了解,為什麼這些嫌犯都只能在電玩中找認同,從原本工作表現良好,慢慢失去人性。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招財能量爆強的財富精油,還可抽Audi

👉偷做醫美嗎?臉怎麼亮成這樣

👉你有聽過洗髮精也要換季嗎?


◤EF海外遊留學專家◢

👉最後倒數! 暑假海外遊學團/營隊報名即將截止

👉半年/一年也可以「微留學」,高達6萬元折扣!

👉給自己一個遊學假期,同時提升語言及國際觀


#電玩遊戲#沉迷#虛擬世界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803

0.0490

0.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