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一步一腳印】婆婆媽媽來辦報


發佈時間:2014/05/18 22:04

60歲的蔡依嬛,幾年前和先生一起從車床工廠退休,孩子也長大工作,每天到市場買菜,成了她這位家庭主婦的,生活重心。

三蘆社區報記者蔡依嬛:「我都習慣煮我會煮的。」魚販:「用煎的對嗎,我就知道。」三蘆社區報記者蔡依嬛:「要不然就是煮味增湯這樣子而已。」記者:「這種煮薑絲湯、煮蒜頭薑絲,也很合。」

其實以前買菜,連開口多問幾句的勇氣也沒有,直到蔡依嬛多了一個新頭銜。記者:「這跟當了記者,有什麼關係嗎?」三蘆社區報記者蔡依嬛:「因為比較敢跟那個跟人交談,因為我們是南部來的,以前我們家族是,我們10個兄弟姊妹,我就排行最小的,從小我就很怕生。」

是從2年前社區大學的一堂課開始改變的,當時蔡依嬛和幾位婆婆媽媽做伴,一起報名參加新開的編輯採訪課程,作業就是辦一份,每2個月出刊一次的社區報,沒想過自己5、60歲當上了記者,也還搞不清楚怎麼當記者,不過菜市場的功能,從此對蔡依嬛多了一樣,除了買菜,還是消息來源地。

三蘆社區報記者蔡依嬛:「妳做這個做幾年了。」老闆娘:「做22年了。」三蘆社區報記者蔡依嬛:「22年了、妳一開始就做這個,還是你有做別的,再轉業的?」

這次採訪的韭菜盒小攤,就是菜依嬛在菜市場發現的。三蘆社區報記者蔡依嬛:「因為買菜從這邊過,有聞到很香的味道,又常常看她客人也是滿多的,而且我就先買來吃看看,我覺得不錯吃,而且她這邊的客人都是熟客,有的從小吃到大,還在這邊買好了,在這邊吃,跟她邊聊天邊吃,就吃到吃完才回去。」

記者蒐集資訊和查證的基本功都有了,只是每回出任務,蔡依嬛身邊還多了兩位夥伴,她的老友從工廠退休的阿寶,和當過保母的麗卿。三蘆社區報記者杜金寶:「因為她們比較會問問題,我比較遲鈍,所以、所以問問題都是這兩位。」

年近70的阿寶,笑說自己比較害羞,所以負責抄筆記,麗卿帶著相機,一邊問還負責紀錄影像。三蘆社區報記者李麗卿:「我知道她的先生已經中風3年多了,那一個家計就是她在扛,但是她從來,從來沒有去抱怨過她的東西,真的是、那個東西又好、又便宜,而且她是一個也讓我們很敬佩的媽媽。」

以關心社區大小事,為出發點,這兩年,已經培養出素人辦報,挑選題材的觀點,每篇報導,都是2-3人,一起合作完成,因為60好幾的3個人,一開始都怕被拒絕,不敢單獨向受訪者開口約訪。

三蘆社區報記者杜金寶:「就是在會那個,比如說我會進入這一家,我們兩個人就會在這樣徘徊,可不可以進去、會不會被人家轟出來,還是怎麼樣,就是會就這樣,不太敢膽量進去問,所以我們兩個人就是會說好吧、既然都來這裡了,妳還不敢的話,今天就白來了,還是一樣硬著頭皮還是要去。」

膽量和發問技巧,也都是這2年才磨練出來的,雖然不比專業,但從韭菜盒攤老闆娘的製作技巧到蔥價高低,甚至抽絲剝繭,直探商業核心。

三蘆社區報記者李麗卿:「前10年喔,妳一天大概做多少個、那個量。」老闆娘:「沒有注意過耶。」三蘆社區報記者李麗卿:「只算麵粉的量。」老闆娘:「沒有注意過耶。」

是不是欲言又止,3人都沒有再問,畢竟讓人為難的追根究柢,不是這份社區報的中心主旨。三蘆社區報記者蔡依嬛:「因為可能是我們是家庭主婦,比較不會說有對他們有什麼威脅這樣子,因為通常都是跟他聊起一些、一般的家常事情這樣子,那我像上次那個有去的時候,我就看到那個人多我也會怕,我就在那邊等,我怕說如果他拒絕的話,人多,那麼多人一同來拒絕,我們就更不好應付啊,就說等人少了,結果那個人都沒有回去,我就跟阿寶講說那好啦,我們就進去試看看,進去還好啦,就很順利。」

或許是報導內容都圍繞著社區,3人還沒吃過什麼嚴重的閉門羹,只要能克服開口邀訪的膽怯,除了是完成社區大學的作業,這群婆婆媽媽,還有一個心願。

三蘆社區報記者李麗卿:「就是因為三蘆(三重蘆洲)地區,以前是,雖然是在那個都市的邊緣,但是他是比較落後的地方,現在我們蘆洲的捷運通了,通了很多外地人來住這裡,對不對,住在這裡我們是覺得說,要讓這裡的人,很快就可以來了解三蘆地區,再來一件事,就是像我來這裡也住了2、30年,但是人家突然問我說你住哪裡,我都會說我住宜蘭東區這邊溪尾街,第一很會淹水,第二流氓很多,那我們也想說,其實經過這1、20年來,其實也一直在改變,也希望新的人可以很快的融入我們在地的文化。」

如果可以讓在地居民多認識一些自家附近的風俗民情、食衣住行,也多認同自己的家一些,那總要有人願意挺身而出做些事。三蘆社區報記者李麗卿:「因為小孩長大了,其實我們本來就一直在三蘆地區做志工,所以我們退休了,時間也比較多,我覺得應該也是這樣啦。」三蘆社區報記者蔡依嬛:「對啦、因為我們就是後來孩子長大了嘛,我們就有時間,本來就去蘆荻(社大)上課去學,因為我們早期我們這種年代的人,書讀得少,去蘆荻(社大)很多課,我們可以選。」

等到採訪回來,下筆寫稿時,又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嘆了。三蘆社區報記者蔡依嬛:「真的,我們不是這種人才,拿筆比拿槌子更重,有時候一個東西,我也要寫很久。」

有時一篇200字的稿,筆桿得搖好幾天,跑在前面的麗卿,速度比較快,已經學會用電腦打字,寫稿時看著鍵盤,嘴裡念念有詞,在拼注音符號,依嬛和阿寶還是習慣在紙上爬格子。

三蘆社區報記者杜金寶:「(受訪者)他講什麼我們就寫什麼,我們沒有辦法去修飾說,要怎樣講那句話,比較、比較有符合說,你們現在寫文章的。」

阿寶筆鋒偏愛第一人稱自述,文章裡,常直接寫到「我和依嬛去採訪」。三蘆社區報記者蔡依嬛:「所以說,我如果要拿報紙,去給別人看,我就會跟他們說,這個就是跟各大報不一樣,跟一些大報紙,我們這個是寫給社區的人看,你們比較容易懂、比較合,所以說有時候,我們會寫一些比較白話,我不知道說,所謂專業人家要怎麼寫,但是我們是依我們的方法去寫。」

稿子怎麼寫,編輯方針和採訪素材,都在每週三晚上的編採會議決定,一張4版的社區報,目前共有15位成員,幾位全天候待命的婆婆媽媽是主力,其他大多是住在三重蘆洲地區的上班族。

三蘆社區報記者蔡依嬛:「這個是我們的鄭大哥、鄭大哥是大樓的清潔工,吳董他在做保養品,然後他有報導一篇是紋身,玟誼妳是做什麼(社工、我做社工)。」

三蘆社區報記者蔡依嬛:「這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祖師爺老師,因為我們老師最大膽,敢用我們這婆婆媽媽出去採訪,因為我們還不會寫,所以說我們都想很久,寫一寫又像我跟你說,我有時候忘記那個字怎麼寫,我都用注意,然後回去再翻字典,所以說我們如果說老師我不會,老師就會說,你就像你在說話,平常在講話沒關係啊,所以老師給我們很大的勇氣,也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成長、很大的空間。」

莊妙慈是帶著這群社區居民辦報的社大指導老師,她帶的這個團隊很多元,每個人也都得身兼數職。三蘆社區報指導老師莊妙慈:「當時這個報紙成立,就是以庶民辦報,這個精神為主,然後我們找來了這群婆婆媽媽,還有大哥大姐大嬸他們,所以我們並沒有採取報社的這種科層組織,所以呢,我們大家一律都平等的,而且每一個人都要去採訪,每個人都要編輯,而且甚至連報紙都要自己去送。」

編採會議上沒有階級之分,審一篇稿,是大夥兒一起逐字逐句,發表意見。三蘆社區報指導老師莊妙慈:「第一段的第二行,以前要買房子,只要聽到蘆洲,逗號,大家都害怕會淹水,加一個逗號。」同學:「沒有是,會刪掉,把它移到害怕的中間,害怕會淹水,都害怕會淹水。」

改稿的內容,由大家提出意見,有時候就連標點符號,都會斟酌再三,太艱深、不常用的字句、成語,也不適合出現在這裡。三蘆社區報指導老師莊妙慈:「他說撰述片牘與大家分享,我們當時就是像阿寶,她就說片牘這是什麼東西,然後那個依嬛她也看不懂,所以呢,就是我們有去查字典,然後知道它的意思,就決定說,那讀者應該可能看不懂,甚至也不會念,所以我們就幫它加了注音。」

顧及作者與讀者,力求淺白易讀之外,社區報還有一個立場。三蘆社區報指導老師莊妙慈:「我們也很怕說,這樣的一個庶民辦報呢,因為某些資金的支持,所以就會變成是在言論上面,沒有辦法比較用一種一般老百姓的立場去報導,所以呢,尤其是現在選舉又到了,所以我們盡量避免這種,就是個別政治人物的這種資金的投資這樣子。」

印刷經費是由社大補助,所有記者自己採訪寫稿,送報給各個社區,都是不支薪的志工,但成就感金錢換不來。三蘆社區報指導老師莊妙慈:「就是我們依嬛,她曾經報導過他們巷子裡面的一個雜貨店,一個90幾歲的老婆婆,因為這樣的雜貨店在都市裡面,其實已經逐漸被24小時便利商店這些連鎖店消滅了,然後當時還好她去採訪了這個雜貨店,然後這個老婆婆,她也在我們採訪之後幾個月,她就歇業了、就關門了,所以等於是為她留下了最後的這個雜貨店的身影,我覺得就文史保存來講,其實這事一個都市裡面很好的記憶。」

還有2年前辦報的初衷,現在正發酵著。三蘆社區報指導老師莊妙慈:「他們現在跟社區都很熟啊,然後去送報紙的時候,社區就會問說,怎麼好像晚送來了啊,或者是說,社區也會主動問說,這個新聞怎麼樣、怎麼樣這樣,然後甚至有一些,像我們這一期,是報導就業博覽會,甚至有社區的民眾,打電話來問說,這樣的資訊怎麼樣取得,因為他正在找工作,我覺得就是都跟社區有發生很好的連結。」

去年,社區報還辦了讀者見面會、園遊會,讓這份報紙更真實直接,變成社區居民的接觸互動平台,另一個好消息是,這群由社區素人辦的報紙,不久前,還拿到文化部優良社區報選拔,最佳創意獎。

三蘆社區報指導老師莊妙慈:「社區報出刊,我們都會拿來這裡,給你們參考。」老闆:「沒關係你們放這啊,我會發給別人,你會幫我們介紹給別人,我放著別人就會拿去看了,昨天我朋友就拿走了。」三蘆社區報指導老師莊妙慈:「他們都有拿去看喔?」老闆:「有啊有啊。」

上次採訪過的佛像雕刻店老闆,依嬛和她的兩位搭擋,正把登出的社區報送過來,3人七嘴八舌的稱讚老闆,成了街頭巷尾的大明星。佛像雕刻店老闆林圓量:「跟你講說,有認識,說你就是誰這樣子,有可能啦,他跟我點頭、我就跟他點頭,我又不認識他。」

一份都會裡慣有的陌生,好像也就在鄰里間展開連接。佛像雕刻店老闆林圓量:「退休了,(小孩)大家都長大成人了,就把一些精力要奉獻給大家,很好、很好這個。」

雖然沒有受過新聞專業訓練,但用自己的言語介紹自己的社區文化,想讓左鄰右舍都認同這個家,一群婆婆媽媽,兩年來,正在社區裡用質樸的文字當創意種子,傳遞人情趣味,希望社區人對社區事都能多點關心。

◤EF海外遊留學專家◢

👉最後倒數!暑假海外遊學團/營隊報名即將截止

👉半年/一年也可以「微留學」,高達60,000元折扣

👉給自己一個遊學假期,同時提升語言及國際觀


◤2024女大粉美賞◢

👉華人美妝奧斯卡賞 即日起免費報名中

👉殿堂級美妝賞 美力爆發,無所畏懼!

👉歡迎各式肌膚保養、美妝、保健品角逐


#報紙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2470

0.0661

0.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