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22年過去 生命教育仍是「消失的課程」?

記者 李頂立 / 攝影 蔡明勳 報導
發佈時間:2019/06/09 22:01
最後更新時間:2019/06/09 22:01
圖/TVBS
圖/TVBS

台灣的生命教育可以從民國86年說起,當時為因應青少年自殺、暴力等反生命行為,委請曉明女中規劃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不過20多年過去,青少年自殺情形仍未好轉,106年自殺通報人次仍有4905人次,共193名青少年自殺身亡,等同不到二天就有一名青少年自殺殞命,學者認為雖然自殺成因複雜,但生命教育課程在教育現場被忽略是不爭事實,不論是時數或深度都有相當大的進歩空間。

換上象徵壽衣的袍子,仁德醫專的同學走進昏暗教室。

 

仁德醫專學輔中心輔導員蔡仲庭:「今天,是你們生命的最後一天。」

在老師引導下,同學們埋首寫下生命中的最後一段話。

仁德醫專學輔中心輔導員蔡仲庭:「在你生命的最後,你會想起哪些,你過去傷害過的人呢?」
 

回首過往時光,同學們彷彿陷入回憶漩渦,這群18、19歲的青年,正在學習面對死亡。

仁德醫專學生:「能當你們的小孩,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運,幸好青少年時的口不擇言,並未把彼此拉遠。」

圖/TVBS

唸著剛寫好的墓誌銘和遺書,同學們兩人一組坐在棺木前,一個陪伴一個準備入棺。

仁德醫專學輔中心輔導員蔡仲庭:「請體驗者看著身邊的夥伴,跟他說一聲謝謝。」

鬆開緊握的雙手,棺木蓋上、黑布鋪好,接著就是完全黑暗的十分鐘。

生命關懷事業科同學胡馨予:「我就一直哭,我就覺得怎麼就這樣結束了,還有很多事還沒做。」

 
生命關懷事業科同學劉闊榛:「其實想的很簡單,就是家人朋友然後還有未來,當起來的時候才會想到,那如果我現在是還活著的話,是不是可以趕快來實施,不管是孝順或者是跟他們的關係什麼的。」

記者李頂立:「躺在棺木裡頭的感受是如何呢?雖然這個棺木看起來是相當的華麗,不過它畢竟還是硬梆梆的木頭,躺在裡頭甚至還可以,感受到木頭的冰冷,而且裡面的空間是相對的狹窄,當棺木蓋下來的時候,你能夠感受到的是一股,近乎窒息般的壓迫感。」

這堂死亡體驗課程,是生命關懷事業科學生的畢業門檻之一,由於他們未來大都從事殯葬禮儀服務,透過課程能讓他們在面對亡者和家屬時更有同理心。

圖/TVBS

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主任邱達能:「我們從原來我們所面對的一個死亡教育,再擴增到生死教育,最後能再延伸到生命教育。」

仁德醫專學輔中心輔導員蔡仲庭:「死亡體驗它是一種體驗式的教育,所以最重要的不僅僅只是體驗還有體驗後的反思,也比較有機會去發現學生如果有些比較不好的狀況,甚至情緒比較不好,我們也會藉由這樣的活動,以及後面的討論去發覺。」
 

包括醫療相關科系和一般成年學生,課程開辦9年來已超過萬人體驗,讓學生學習及時道謝、道歉、道愛,而這樣生命教育的理念,其實也進一步實踐到校園公共場域當中。

綠蔭遮蔽下,是清澈的潺潺流水,這片坐落在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門口旁的造景花園,可是有著特別的教育意義。

全職實習心理師林昀芊:「開始眼睛閉起來,先想想看這兩個禮拜的心情。」

在實習心理師帶領下,北護學生坐在涼亭,將心情用顏色記下。

全職實習心理師林昀芊:「想想那閃閃波動的光,對你來講是什麼。」

接著將紙片對摺,放進模型球用紙膠帶包好,這就是代表自己的心情球。

記者李頂立:「利用剛剛的空檔,我也把最近的心情,都寫在了這個心情球裡面而現在我就要將這些不好的情緒通通把它讓水流走,老師我在放這個球的時候,有什麼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嗎?」

全職實習心理師林昀芊:「就看你自己有沒有期待用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如果有的話就大力丟。」

記者李頂立:「好。」

一個個心情球隨著貫穿花園中的河道順流而下,但水流有時快有時慢,過程當中可能也被障礙物卡住,心理師說,這就如同悲傷,我們要找出每個讓心情卡關的結。

北護學生鄭日進:「就可能在一些失落的情緒的時候,不一定要讓自己一定要馬上走過去,其實停留也是有意義的,那可能其實我們心情需要休息。」

記者李頂立:「我的心情球,最後停在了下游的終點,代表著我的心情也應該要平靜了下來。不過這個時候,如果我想要讓心裡面,再多一點往前出發的力量的話,其實我還可以把這個球,往前面的噴泉裡面丟下去。」

北護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林綺雲:「一個噴泉出來要力量,所以我們內心有一股力量,可以讓我們重新出發,這股力量怎麼來的,就是當你願意寬恕,當你願意和解。」

這裡的全名是「悲傷療癒花園」,針對人們失落時的心靈狀態作設計,700坪的空間,分為自我照護、心靈諮商以及和解花園,輔導老師和心理師可以利用這個場域,設計各式各樣的療癒課程。

圖/TVBS

北護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林綺雲:「我們明明很難過,但是我們又不能哭、不能悲傷,這是我們的文化教我們的。我想蓋一個花園,來教育我們的民眾說,當家裡出事,或者我們在失落悲傷的時候,要誠懇的面對自己。」

部分學校著重特色的生命教育課程,其實台灣校園的生命教育,從民國86年施行至今已經22年,不過青少年走上絕路的情形卻沒有好轉,以自殺通報人次顯示,民國95年有3841人次,到了106年卻竄升到4905人次,一年有近200名青少年自殺身亡。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陳俊鶯:「第一個最常見問題反而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因為現在的年輕人他可能在面對面交往上面,有些人他有一定的困難,所以他比較習慣用網路去交朋友。」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教育體系的話它就有很好的通報體系,教育體系裡面篩出發現到學生有情緒障礙,如何跟精神醫療衛生體系這兩個要結合,也要推動生命教育、壓力管理。」

專家認為,從家庭到學校關係,青少年的自殺成因複雜,但還是要從基礎的生命教育紮根,不過一般學校著重升學,生命教育課程往往被忽略,我們實際走進高中,看看生命教育的教學現場。

延平中學輔導組長鄧佳紋:「那你覺得這部影片,背後想傳遞的價值,可能是什麼?」

老師播放影片,希望同學能從片段中分析,哪些是客觀事實、哪些是主觀觀點,這也引起同學們的激烈辯論。

延平中學輔導組長鄧佳紋:「對價值的一些判斷,或者是說對人生會產生一些疑問,主要都是人跟人,或我們跟自己的一些主題去出發。」

從媒體識讀延伸到價值思辨,這僅是生命教育的其中一環,而對於同學來說,卻是每周繁重升學課業中的調劑。

同學劉蕙綺:「國英數是死的,那這種是活的,而且你未來還會繼續使用。」

同學方證瑋:「能夠在學科外多增設幾個類似的課程,當然對大部分的學生來說都非常有幫助。」

要強化各校對生命教育的重視,108課綱中已經列為必修,不過在高中三年共六個學期中,仍然只有一個學分的比重。

圖/TVBS

台大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教育不應該只培養有知識有技能的人才,而能夠培養全人發展的人,我是覺得生命教育很多的課題,是可以融入到不同的學習領域,你變成說學科技學網路學資訊,怎麼能夠不學科技倫理。」

台灣教育強調各項知識技能,卻無法多花時數培育學生人品和價值觀養成,生命教育走過22年,進展依舊牛步。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EF海外遊留學專家◢

👉最後倒數!暑假海外遊學團/營隊報名即將截止

👉半年/一年也可以「微留學」,高達60,000元折扣

👉給自己一個遊學假期,同時提升語言及國際觀


◤2024女大粉美賞◢

👉華人美妝奧斯卡賞 即日起免費報名中

👉殿堂級美妝賞 美力爆發,無所畏懼!

👉歡迎各式肌膚保養、美妝、保健品角逐


#生命教育#輔導#生命關懷#心情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548

0.0900

0.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