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一把琴、一曲調…月琴師的匠人魂 譜出亡者生死故事

編輯 何文君 報導
發佈時間:2019/06/01 09:39
最後更新時間:2019/06/01 10:21

「文化就在生活之中,就連你覺得平常的吃飯煮飯、點火燒香,都是自家屋沿伸出的生活文化。」年近30歲的林宗範師傅,說起對於文化的想法,恬淡而嚴肅,淡泊中看見成熟洗鍊。說起自己堅持以「台灣的樹、台灣老牛車及老屋的舊木料,做咱台灣的樂器,來彈寶島的曲、唱寶島的調。」又因理念而激動憤慨,但撥弄起月琴,原先堅毅的臉部線條溫和起來,隨牽亡歌的曲調自指間流瀉而出,林宗範師傅溫柔哼唱起那一首首伴隨逝者走過人生的生死故事。

文化總會31日發布《匠人魂》製月琴篇影片,內容介紹台南年僅29歲的製琴師林宗範,熱愛台灣土地與本土文化,不僅無師自通、自製月琴將近20年,更身兼牽亡歌藝術保存者,致力傳承即將消逝的台灣傳統民俗文化。小時候,林師傅的阿公都會帶著他在鹽水牛墟晃蕩,這個過去買賣牛隻、販售牛車農具的所在,在農耕衰頹後轉為熱鬧的菜市場,但廟口前那些習於在此的長輩依然群聚讚此,拉二胡或月琴,操著台南腔調的閩南語說故事哼著歌。

 

圖/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每每聽到這些充滿年歲感的舊時曲調,小小的林師傅總會被吸引過去駐足聆聽,聽久了,也想自己學著拉琴、自己吟唱幾句。但一把琴所費不貲,沒有閒錢的小孩,只能靠著和隔壁伯公借琴來量尺寸,自己動手做琴。就這樣摸索著,到處向各行各業請益,學習木工的雕琢技巧,研究音箱共鳴的位置,林師傅以一套四海為師精神,鑽研出無師自通的技藝本領,製做出各形各色的月琴、三弦、大廣弦等樂器,更加入美學堅持,自訂弧度優雅的琴柄,讓每一支手做樂器形色兼備。

關於製琴,林師傅堅持以台灣在地的木料打造每支手工琴,林相豐富的台灣擁有多元的樹種,能夠因應不同的聲音需求,找到對應的使用材料,但師傅喜愛在舊料行挖掘找尋使用多年的建築舊材,這些經歷台灣四季變化的材料,穩定度高,不易毀敗,接著循著裁切尺寸刨削鋸抹,組裝,就能成為台灣聲情傳遞的美好載體。

 
圖/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問起林宗範師傅,手製月琴、聚攏青年組成牽亡歌團這兩者間,有沒有承先啟後的關聯?師傅眼神柔和的比喻著:這就像是關公與赤兔馬相輔相成的關係,分不開,都是生活的一環。自幼住在墓園附近,每逢喪事便會遇上出殯隊伍及牽亡歌團,林師傅從小就喜愛這類聲頻,但放眼許多台灣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是用一種嘲笑、輕視的態度,無論是小孩,大人甚至是長輩,都這種想法。師傅不免有些嚴肅的說道:他認為,台灣的傳統文化不只存在殿堂之地,更在家園生活遍地開花,走在墓仔埔、廟宇之地,就能感受到各種傳統民俗文化的力量在這片土地上,紮實安穩地撫慰著生活中的各式悲歡起伏,卻也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失傳、消逝的速度,正毫不留情的走向亡逸。

圖/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面對這樣熱切愛戀著台灣本土文化的性情中人,難免有些期待伴隨會伴隨著愛與嘖的話語一同傾巢而出。日落時分,本協庄的小道上草枝茂盛,野墳與小廟稀疏,草間蟲鳴蛙聲起,此情就像清朝文評家王士禛曾以「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評點《聊齋誌異》一書,指出蒲松齡欲藉寫作抒發其內心寄託、反抗弊端與未見之處的不滿。此景似乎和埋首於製琴與吟唱牽亡曲的林宗範師傅總有些相似,在無數的琴音與牽引生死的陪伴中,林宗範師傅發展出如月琴般燒暖的心性質地,透過行動積極訴說著對在地文化的熱情,試圖在不可追逆的流逝時光裡,憑藉一己之身,牢牢將文化烙印於生活脈動之中。

圖/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文化總會自2017年8月起,在傳統技藝與創新技藝領域中訪尋隱身於巷弄角落的在地職人,拍攝《匠人魂》系列短片,呈現台灣百工百業的底蘊朝氣與豐沛能量,讓每位匠人其一生懸命的精神,得到重視與尊敬,堪稱台灣最具溫度的原創匠人影像。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EF海外遊留學專家◢

👉最後倒數!暑假海外遊學團/營隊報名即將截止

👉半年/一年也可以「微留學」,高達60,000元折扣

👉給自己一個遊學假期,同時提升語言及國際觀


◤獨家名人娛樂◢

👉藍心湄:單身是選擇 學會4件事活出精采

👉蔡依林、孔劉等男神、女神單身霸氣金句

👉少女心噴發!此生必看「甜寵劇」片單


#月琴#牽亡歌#匠人魂#本土文化#傳承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195

0.0622

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