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百年強震周期已到? 全球恐出現逾20起大地震

記者 呂蓓君 / 攝影 陳儒桓 報導
發佈時間:2018/10/12 23:19
最後更新時間:2018/10/14 09:17

今年包括花蓮大地震日本大阪和北海道地震還有印尼地震等,大規模的地震一起接著一起,難道進入地震周期?美國和加拿大學者發表研究,預言2018年會是「大地震之年」,當地球自轉速度減緩,強震就變得更多,從一年平均15起增加到25-30起。

圖/TVBS

 
印尼蘇拉威西島28日發生規模7.5強震,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引發海嘯。天搖地動、地牛翻身,從日本北海道到今年六月的大阪,再到八月的印尼龍目島,2018年以來全球強震一個接一個,去年就有學者發表研究,預言2018年會是大地震之年。美國和加拿大的教授以地球自轉和地震關聯推斷,當地球自轉速度微微減緩,強震就變得更多,1年約增加25至30起強烈地震,比平均僅15場強震多出許多,2018年至9月,已經發生過10次規模七以上的強震,規模六以上的也有69次,頻率比以往還多,難道已經進入地震周期。

科普網站震識共同創辦人潘昌志:「某一些地方如果它很久沒有發生地震,但它有可能發生的地方,我們就要特別的小心去注意。」

國家地震中心研究員簡文郁:「這些地震是發生在地球不同的位置,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在這種狀況之下來談地震周期,可能不見得那麼的有意義。」

 
圖/TVBS

2015年,由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馬國鳳領軍的「台灣地震模型」團隊,公布了「台灣孕震構造發震機率圖」,未來50年發生規模大於6.5的機率有97%,圖中顏色愈深紅的,發震機率越高,再細看裡面的機率。後甲里斷層最高超過四成、再來是中洲構造、鹿野斷層,還有南宜蘭構造和木屐寮-六甲斷層都有三成以上的機率,位置都集中在西南部和東部。

科普網站震識共同創辦人潘昌志:「不只有看斷層,因為其實台灣的地震,有很多都是像板塊構造隱沒作用,比較深一點的一些地震,不只有地表斷層還有更地底下的構造,才會比較符合風險的評估。」

記者呂蓓君:「台灣位處地震帶上,因此每年都會發生大大小小不同的地震,我們來到國家地震工程中心,透過後方這些模擬器來看看,他們的影響是什麼,像是這個就是模擬101的阻尼器,可以看到使用之後它搖晃的程度就變得比較低了,雖然我們不能阻止地震的發生,但透過工程可以把災害降到最低。」

圖/TVBS

國家地震中心研究員簡文郁:「這個隔震是現在我們在工程界,有比較多在推的。」

台灣自從921大地震之後,針對建築物耐震強度,先後修正《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上路後,對於房屋抗震程度有很大的正面影響。

國家地震中心研究員簡文郁:「建築物的本身它的耐震設計跟施工,要有一定的抗震強度,像美國日本紐西蘭澳洲這些先進的國家,我們落實程度是跟他們可以相比擬的。」

 
不過台灣地狹人稠,台北市超過30年老宅,大約有近60萬戶,推動防災行都更刻不容緩。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分級分類,然後找出來之後政府再訂出20年目標,慢慢地能補強的補強,不能補強的就做都更。」

儘管都更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但整合不易加上政策不穩定等多重因素影響,進度牛步,再拖下去就怕下次天災來臨,造成更大傷害,政府、民眾和都不可以掉以輕心。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招財能量爆強的財富精油,還可抽Audi

👉偷做醫美嗎?臉怎麼亮成這樣

👉你有聽過洗髮精也要換季嗎?


◤EF海外遊留學專家◢

👉最後倒數! 暑假海外遊學團/營隊報名即將截止

👉半年/一年也可以「微留學」,高達6萬元折扣!

👉給自己一個遊學假期,同時提升語言及國際觀


#地震#週期#風險#評估#防災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113

0.0594

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