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6.5兆美元的公債即將在6月面臨到期潮,加上川普回鍋後政策轉趨強硬,市場避險情緒升高,不只牽動債市走勢,也讓股市和匯市同步震盪。全球投資人面對高通膨、降息延後、美債殖利率創高的多重挑戰,該如何在不確定中重新配置資產,引發廣泛關注。

雪莉不只關注債市,也持續觀察台股與美股表現,並認為面對市場雜訊與情緒拉扯,投資應著眼長線。「大家現在都在猜殖利率會不會上到4%、甚至5%,但聯準會並沒有明確表態。我覺得投資不需要過度猜測,而是從歷史角度來看,股市和債市雖然短期波動劇烈,但拉長來看仍是向上的趨勢。」
事實上,近期市場變數快速推升債券殖利率。除了降息時點延後、通膨居高不下,川普主張重新實施高關稅,讓資金對政策風險變得更加敏感。富邦投顧董事長陳奕光分析,美中貿易戰若再升溫,不僅會推高通膨預期,也將使市場對聯準會貨幣政策的預測更難掌握。

面對全球資金波動,投資人關心的還包括美債是否可能違約。6月即將到期的6.5兆美元公債,引發技術性違約疑慮。雖然過去數次舉債上限危機最終都獲得國會妥協,但每逢關鍵時刻,市場依舊不免緊張。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則認為,美債崩盤的機率非常低,美國財政儘管壓力大,但美元仍是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債信基本面穩固。「美國政府每年光利息就要繳出超過一兆美元,但只要全球市場繼續信任美元,美債違約風險就不高。即使碰到舉債上限問題,國會最終也會放寬限制,避免真正發生違約。」
除了貨幣政策與國會動向,投資人也不能忽視匯率變化帶來的影響。美元指數近期轉弱,讓部分投資人轉向歐債或新興市場債券,以爭取更佳報酬。

「我自己會把一部分現金留在手上,但剩下的會定期定額投入股市或債市,讓資產有機會抗通膨。」雪莉表示,對一般上班族而言,單靠定存早已難以追上物價上漲速度,唯有掌握長期規劃、穩定投入,才有機會在動盪市況中站穩腳步。
專家提醒,面對政經不確定性升溫,投資策略應「短中長」兼顧,靈活應變。短期可保守防禦、聚焦穩健收益;中期關注聯準會政策轉向節奏;長期則需相信資產價值成長趨勢,把握市場修正後的布局契機。隨著6月美債關鍵期將至,接下來幾週的走勢,將牽動全年資本市場風向。
所有資訊內容僅供參考用途,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旅遊優惠搶先看◢
◤啟動夏日換季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