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回到網頁上方

路跑也要環境永續!大小事項全紀錄 做到最綠的賽事

記者 謝宜倫 / 攝影 粘祐誠 / 責任編輯 新聞中心 報導
發佈時間:2025/06/15 23:59
最後更新時間:2025/06/16 19:43

路跑活動正夯,但看似最環保的運動,其實無形中產生了相當多的二氧化碳。參與者開車、騎車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活動現場,都會排放一定量的碳。此外,贊助商攤位、工作人員,甚至提供的補給品,背後也有許多看不見的碳排放在累積。

路跑賽事,也要查碳排。(圖/TVBS)

 
領樹跑友陳賜益表示,許多賽事主辦單位逐漸開始關注這個議題,像是台北馬拉松現在會使用回收資源製作獎牌和獎盃,有些比賽也不再提供紙杯,鼓勵跑者自備容器。儘管全球的環境氣候研究都在呼籲大家節能減碳愛地球,但這些小細節恐怕不是每個人都注意到。


學者花一年確立查碳方法。(圖/TVBS)

路跑活動推廣全民一起運動健身的美意,卻也面臨許多挑戰。炙熱的夏天高溫屢創新高,為了跑者的身體狀況,起跑時間不得不一再提前。比賽後製造的大量垃圾,對地球也是額外的負擔。學者們認為,這並非健康的狀態,賽事也需要加入減碳行列。

 
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教授黃煜指出,裁判和工作人員大多使用機車,必須登記車輛編號和數量,計算碳排放量。從紗布、碘酒的使用,到補給品的採購來源,每一項細節都要納入計算。黃煜強調,運動界也是極端氣候的難民,應該正視這個議題。

賽事帶來大量人潮,意味著大量垃圾和污染。如果將這些問題留給當地社區和下一代,是不公平的。黃煜在與賽事單位溝通時,希望不只辦一個快樂健康的賽事,更要辦一個乾淨的賽事。從這個論點出發,告訴主辦單位辦理賽事時,需要做一些環境友善的工作。

這套碳足跡計算方法,歷經一年半的時間,教授和相關單位才確立下來。透過計算,可以了解一個路跑活動的碳排放熱點,成為下一次改進的目標。以2024年巴黎奧運為例,同樣也有計算碳排放量。儘管總量略高於原訂的150萬噸,達到159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但相較之前已大幅減少54%。奧運籌備會鎖定碳排放大戶,包括每次比賽興建的場館建築、營運,以及選手和觀眾的旅遊行為,從每個環節著手改善。

你路跑,我種樹,生態復育刻不容緩。(圖/TVBS)

所謂的碳足跡就是在加加減減的計算過程中得出的結果。2024年田中馬拉松經過繁複的計算,總碳排放量為11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全台各地大大小小的路跑活動很多,每多辦一場就無形中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主辦單位和學術界都在設法減碳,但環境已經遭到破壞,生態復育成為重要課題。二氧化碳的產生無可避免,必須想辦法抵銷。

一直支持運動的富邦金控,率先發起結合環境永續的行動。富邦金控品牌管理暨公關處處長林茂生表示,每年投入的資金超過5億元,2021年更成為唯一同時贊助四大馬拉松的金融業者。他們希望結合龐大的資源來推動永續,除了鼓勵跑者跑滿40公里就可以領一棵樹,更期望植樹不只是為了種而種,而是有更高遠的目標,包括再造台灣原生林、為海岸造林,以及恢復生態多樣性的三大價值。

然而,光是種樹還不夠。台灣人一年會產生12公噸二氧化碳,而一公頃的樹只能吸收10公噸,即便全台灣都種滿樹,也緩不濟急。台灣山林復育協會執行長蔡智豪指出,台灣種樹的面積和範圍有限,不能只考慮單一的碳吸存或碳費,因為森林還有其他多重功能,包括水土保持、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以及休憩觀光、療癒和教育等。

減碳光種樹還不夠,查碳須更詳細。(圖/TVBS)

 
蔡智豪強調,種樹最重要的價值不在減碳,但樹還是要種。不過,不能為了兌現政策、追求KPI而亂種,要了解環境、生態以及地區的原生性。種樹看似簡單,但前期工作已經占了80%,種植只是最後的10%。在台中生態公園已經種了3000多棵樹苗,但放眼望去已經有樹,為何還需要再種?蔡智豪解釋,木麻黃的壽命只有30年,在最後10年進行復育,需要一些時間。大部分都是等樹木垮掉再重來,但現在開始進行復育,幾年後小樹長大,剛好木麻黃也衰老了。必須未雨綢繆,不能全部倒了再做。

由於海堤的築起阻隔了種子的自然傳播,只好靠人工幫忙。蔡智豪介紹,苦林盤會種在第一排,後面才是喬木類的樹種,一點一點恢復應有的氣息和生態。演化是數千萬年的結果,但破壞後想再重現非常困難。運動和減碳種樹聽起來很違和,但賽事傳達了奮戰精神,同時也是傳遞永續知識的媒介。而實踐,需要你我一起來做。

世界翻轉中

#ESG永續#路跑活動#碳排放#環境友善#環境氣候研究#碳足跡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23

0.0571

0.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