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氣象署最新氣候預測指出,今年5至7月台灣將呈現「正常至偏暖」的氣溫型態,並在七月達到酷熱高峰,極端高溫將成為常態。氣象署氣候預報科長羅資婷表示:「偏暖的機率是逐月升高,七月將達到最高峰。」

從近十年的氣象資料觀察,攝氏38度以上的極端高溫年年出現,已逐漸常態化。2020年台灣出現35度以上高溫日數高達100天,36度以上更達75天,顯示酷熱天氣正大幅延長。炎熱氣候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更直接衝擊民眾健康。衛福部統計顯示,去年6至8月熱傷害就診人數分別為748人、1,203人和716人,較前年同期大幅增加,增幅達35.6%至62%。

針對高溫天氣,氣象署目前透過即時簡訊,將高溫警示發送至各防災單位,氣溫達36 度以上發布「黃燈」,36度以上持續超過三天或單日達38度則發布「橙燈」,至於「紅燈」是氣溫連續三天達38 度以上。
因應極端氣溫對民生與健康造成的衝擊,氣象署正研擬修改《氣象法》,將高溫納入災害性天氣。氣象專家林得恩強調:「若將高溫納入災害性天氣,將能啟動中央與地方政府、企業的應變行動,是防災制度升級的關鍵。」因應高溫衝擊,環境部也攜手產官學界,跨域組「抗高溫對策聯盟」6月3日將成立,首波聚焦戶外勞工與農民等高風險族群,推動具防護性的「抗高溫職人服」、設置高溫專區販售相關商品,同時強化高溫預警機制,提供更即時、更精準的資訊。

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指出:「目前高溫預警的技術並不困難,關鍵在於制度配套與行動對策的整合與落實。」至於民眾關心的高溫假,討論多年遲遲沒有定案,專家多持保留態度。賈新興認為,高溫調適應採多元彈性,不應拘泥於放假與否。「如調整上班時間、延長中午休息、彈性工時等,都是值得納入思考的方向。」
人類正迎來前所未有的高溫時代,尤其台灣不斷創下最熱夏天紀錄,抗高溫將成為未來應對極端氣候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