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北亞東醫院,一項由心臟科個案管理師廖珮君推動的智慧穿戴計畫,正悄悄改變急性心臟病患的照護模式。出院病人若配戴指定智慧手錶,只需確保手機藍牙與網路開啟,手錶即能每日自動將心率、活動等重要資訊傳送至手機,再上傳至醫院雲端平台。這套系統,讓個管師能即時監控患者狀態,提升預警與介入效率。

心率數據異常時,手錶將自動震動提醒病人,同時即刻通知醫院與緊急救護系統。這套裝置現階段主要應用於急性心肌梗塞與心衰竭病患,建議配戴時間至少三至六個月,不僅能傳送至醫院,更可通報消防局,爭取黃金救援時機。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指出:「這套AI系統目的在於自動化管理,高風險個案能被即時識別與通報,大幅減輕人力壓力。」然而她也坦言,現行穿戴裝置大多仍仰賴手機作為運算與傳輸中介,病患必須具備穩定網路與藍牙連線環境,才能有效運作,未來須強化系統整合與基礎建設。
科技導入雖有挑戰,卻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林口長庚醫院打造智慧醫療核心實驗室,林口長庚AI實驗室副主任林器弘分享:「我們已開發50.60種AI模型,能協助醫師臨床判斷。」然而,AI模型訓練須仰賴龐大數據,而醫院原始資料多用於病人治療,轉作研究需額外整理與標準化。這確實對各院構成門檻,需仰賴具備資料科學專長的團隊協助。

除了醫院自主研發,產業界也積極布局。緯謙科技公司推出針對臨床藥品交互作用的精準小模型,減少人工查詢時間,並設計於地端運作,避免資料外洩。不過,第一線也觀察到,未來挑戰仍多,首先是醫療現場對AI信任度不一、資料傳輸標準未統一、健保尚無明確AI應用給付模式等。政府角色於此刻顯得關鍵。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政府已推動「診所HIS雲端轉型計畫」,補助診所與藥局升級資訊系統,目前已吸引逾千家加入。他並表示未來將串接AI模型至家醫大平台,進行風險分級與個人化衛教,要從治療進階到預防,推動精準健康管理。
隨著5G、雲端、運算技術進化,智慧醫療不再只是理想,而是逐漸成形的未來藍圖。如何將這套龐大體系穩定接軌臨床現場,讓病患從中真正獲益,將是醫界、政界與產業界共同的挑戰與使命。
◤旅遊優惠搶先看◢
◤啟動夏日換季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