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水站先機掌握 下水道「半滿管」秒反應
三重居民笑言,過去只要下大雨,便得提防積淹水;如今卻能放心穿白鞋出門。

LINE「小幫手」+六宮格 完整掌握水情
背後運作的,是新北市水利局河川計畫科長潘志豪口中的LINE「小幫手」:LINE小幫手群組在雨水下到半滿管、或雨量達警戒時就會推播,而連結會直接導到智慧防汛平台,裡面第一畫面就是我們說的『六宮格水情』。所謂六宮格,指的是下水道歷線、淹水感測、水庫雨量、抽水站作業、河川排水及路口即時影像,一台平板、一支手機,便能一覽無遺。更重要的是,局長宋德仁形容這套系統可從空中的CCTV一路看到地底管路,透過這些資訊,我就能知道路面積水五公分,但下水道沒滿,或是下水道滿了但抽水站前池沒水,進一步判斷側溝或管線是否阻塞,所有問題,一鍵掌握。

AI影像辨識 雨絲、滯洪一手掌握
AI不只監測水位,「雨絲辨識」更能分辨雨勢強弱;當中港大排倒伏壩水位達標,系統會自動觸發傾斜,引流到原本的河岸休憩河廊,變身大型臨時滯洪池。局長宋德仁表示,有607台CCTV做AI積淹水影像辨識,任何警訊一出,感應後立即傳到手機,第一時間就能應變。
TVBS主播譚伊倫則是現場示範指出,過去得從中控中心走一公里才操作倒伏,現在20分鐘內輕鬆完成;僑中二街的鏡頭更能即時以密集像素變化判斷雨量強度。
宋局長補充,中央氣象署最快也要10分鐘雨量,而整理後的數據往往較地表現實慢上16分鐘。面對新北複雜地形與極端氣候,「我們要的是此刻現場降雨實況,因此必須擁有自家更靈敏的AI偵測。」
科技治水,並非高調的地標;但在雨停後乾爽的道路,市民看得見、感受得到。新北正以「韌性城市」理念,將「不淹水」提升為「不懼水」,展現了新高度。
◤旅遊優惠搶先看◢
◤啟動夏日換季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