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腸癌的篩檢和預防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醫師表示,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和大腸鏡檢查,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然而,仍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就是「間隔大腸癌」,它約占所有大腸癌病例的10%。
大腸鏡檢查品質 影響「間隔大腸癌」發生率
所謂「間隔大腸癌」,是指在進行大腸鏡檢查後,到下一次預定的檢查之前,就發展出新的大腸癌。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姜學謙指出,內視鏡醫師的檢查技術很重要,通常都要能夠到達盲腸,並盡可能多檢測到息肉,將所有檢測到的息肉完整切除。如果長出惡化快速的扁平鋸齒狀息肉,在1~2年內便有可能直接發展成大腸癌。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許倍豪也指出,間隔大腸癌的常見原因是腫瘤生長速度太快,對於需要重複做大腸鏡檢查的病人來說,如果大腸鏡檢查結果都是乾淨的,就沒有問題。目前的趨勢是鼓勵50~75歲的國人每2年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如果結果異常,就會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高危險群追蹤間隔需要更短
而間隔癌的發生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彰化秀傳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謝偉耀認為,包括大腸鏡檢查品質、清腸程度、患者對指導的理解力和執行度等,如果沒有良好的配合,清腸很容易不乾淨,導致低品質的大腸鏡檢查。
另外,彰濱秀傳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歐金俊提到,對於息肉特別多或有家族病史、高危險群的患者,追蹤間隔可能需要更短,1年或半年就要提早回診,以避免腫瘤在回診前長大成為癌症。
大腸鏡檢查品質影響診斷準確性
當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醫師通常建議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這是目前篩檢和診斷大腸癌的黃金標準。大腸鏡可以直接觀察腸道內部情況,並在發現異常時即時處理,例如切除息肉或採集組織檢測。
家族性遺傳大腸癌需提高警覺
對於家族性遺傳大腸癌的病人,許倍豪表示,可能因為基因有缺陷,目前的文獻建議可能需要1年做1次大腸鏡。歐金俊也呼籲,如果民眾感覺自己有家族大腸癌病史或經常容易長息肉等風險,還是應該提高警覺。
除了糞便潛血檢查和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之外,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醫師提醒,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戒菸戒酒等生活方式,都有助於預防大腸癌。民眾務必重視篩檢和檢查品質,為自己的健康多一份保障。
◎ 資料來源/TVBS
原文請見:你以為有做大腸鏡就沒事?小心「這種大腸癌」能悄悄避開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