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滑板項目,奪牌選手都以青少年居多,這屆雖然沒有台灣選手參賽,但其實對滑板文化已經有所轉變,自從納入亞運和奧運正式比賽項目,就不再只是街頭文化,反而家長認同度提升,像是11歲的滑板女將「林逸凡」,杭州亞運代表台灣出賽,雖然第八名無緣奪牌,但也讓她吸取經驗,目標下一屆亞運能搶進前三名,為國爭光。
11歲的林逸凡,原本只是全家人在河堤運動,看到有人在滑板她也跟著嘗試,越滑越投入,甚至還站上杭州亞運舞台,雖然止步第八名,一度心理大受打擊,也在失敗中學習繼續苦練。
滑板選手林逸凡:「第一次進決賽就比較緊張,然後就腳會抖,然後平常不會掉的招都掉了,(之後)有去心理諮商,就會覺得下一次就可以比更好,就不用一直想沒比好(現在有沒有給自己一些目標?)有就(下一屆)亞運可不可以前三。」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原本也要爭取巴黎奧運資格,但關鍵積分賽,因為練習時和其他選手碰撞,被取消參賽資格,面對一次次挫敗,依舊不減對滑板的熱忱。
滑板選手林逸凡父親林建男:「剛好她是撞到頭部,然後在經過賽會的醫生跟我們的治療師的評估之後,他們給出的建議是不建議她下場比賽,她沒有辦法去進入第二個階段,那個積分影響滿多的,有點就直接宣告她,這次奧運就是沒有那個資格,下一屆的奧運再繼續努力。」
下一屆奧運和亞運都已經確定還有滑板,一共分為碗池和街式,除了要秀出絕招,還要保持動作難度,速度和多樣性,這也讓全球對滑板培育更加重視。
他是台灣第一位征戰國際最大滑板賽事的職業選手陳俊安,玩滑板超過20年,也見證台灣滑板文化的轉變。
國家級滑板教練陳俊安:「我們以前滑板對大家來說,就是一個次文化一個街頭,大家都覺得我們是小混混,自從滑板進入奧運之後,我覺得慢慢整個環境就是變好,然後家長的認同感也比較大,願意把小孩投入這個運動。」
記者周祐萱:「自從亞運和奧運把滑板納入比賽項目,在台灣滑板就不再只是街頭文化,而且培育的年紀也越來越小,像是我們現在在苗栗的滑板場,這裡開設的夏令營,小朋友年紀大約只有國小二年級到國小六年級,甚至最小3歲就能開始訓練。」
滑板變成青少年平時興趣,甚至心理萌生想出國比賽的夢想,這也是陳俊安想做的,回家鄉苗栗推廣,更成為國家級教練,帶青少年出國培訓,也坦言台灣的極限運動,從場地到投入資源仍然有限。
國家級滑板教練陳俊安:「我覺得接下來的目標,還是要把我們台灣未來的小朋友,推上國際舞台,像我們上個月也是帶國家的潛力培訓,到美國去訓練這樣子,讓一些10幾歲的小朋友們,然後我帶他們去美國去做訓練,接觸了很多不一樣的場地,跟台灣比起來真的就差滿多的,很多比較大組的道具,都是現在國際舞台上面會有的,但是台灣這個部分就是非常缺少。」
滑板選手林逸凡父親林建男:「現在目前她大部分的移地訓練,還是家長需要自付大部分的費用,這其實也是滿辛苦,你不可能等政府蓋了一個正規的場地,才開始做訓練,因為別的國家其實不會停下來等你。」
從本屆巴黎奧運來看,滑板奪牌選手都是以青少年居多,從小紮根更為關鍵,未來登上五環殿堂的夢想,也成為台灣滑板選手的一大目標。
◤獨家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