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醫學研究發現,透過觀察排泄物的狀態,可以有效監測身體健康,每個人的大小便習慣都是獨特的健康指標,從排便次數、顏色到形狀的變化,都可能暗示著不同的健康警訊,醫師提醒,若出現異常狀況超過兩週,應及時就醫檢查,以預防可能的重大疾病。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表示,一般健康成年人每天會有1到2次的排便習慣,通常在早上起床後或早餐後進行,他強調,固定的排便時間代表腸道功能穩定,若時間和次數突然改變,就要特別留意腸胃狀況。
黃軒指出,每週排便少於3次、需用力排便或糞便乾硬等情況都屬於便秘,這種症狀可能與大腸癌、甲狀腺功能低下有關,建議先從調整飲水量、增加纖維攝取和運動量著手,而非直接使用瀉藥。
黃軒提到,若一天需要多次如廁,且大便呈現水狀或糊狀,即為腹瀉現象,雖然常見於食物中毒或腸胃炎,但若持續超過一週,可能是腸道發炎、肝膽問題或胰臟腫瘤的徵兆。
黃軒表示,夜間排尿超過2-3次即屬異常。男性需注意是否為前列腺肥大或泌尿道感染;女性若同時有骨盆鬆弛症狀,應及時就醫檢查。正常每日尿量應在1000-2000毫升之間,過少可能是慢性腎衰竭或脫水,過多則可能與糖尿病、尿崩症或服用利尿劑有關。
黃軒提醒,當尿液呈現粉紅色、紅色或帶有血絲時,除了可能是腎結石,也要警惕是膀胱癌、腎癌或泌尿道腫瘤的可能,黃軒建議,每週至少要觀察一次排泄物的形狀、顏色、氣味與尿量,如有輕微變化可先調整生活作息,但若症狀明顯或持續兩週以上,就必須立即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