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拜登18日被證實罹患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擴散到骨骼。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提醒,攝護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在60歲以後急遽攀升,然而罹患攝護腺癌不容易感覺痛,可能在不痛時已悄悄發生。
張家銘在臉書發文表示,攝護腺癌不僅僅是年長男性的問題,它可能悄悄地影響著每一位男性,「但在攝護腺癌這件事上,它卻常常太過沉默,等到說話時,往往已是進展期」。
張家銘透露,許多攝護腺癌患者不解「我沒症狀、沒家族史、為什麼我會中?」不過研究顯示,生活習慣、環境污染、荷爾蒙變化甚至基因排列,都是潛在的風險來源,「而當這些因素交會,就像是在我們的身體裡悄悄埋下了定時炸彈」。數據指出,攝護腺癌的診斷中位年齡為67歲,而黑人男性的發病率高於白人兩倍以上。此外,家族史、遺傳基因突變和荷爾蒙干擾,也會顯著增加攝護腺癌風險。
更多新聞:這波新冠特別多變!醫曝「重症4警訊」:和感冒、腸胃炎很像
張家銘說,由於基因無法改變,飲食與生活方式就是最強的改變權。研究指出,富含植物性植化素的飲食與癌症風險呈現明顯負相關,特別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芥藍、豆類與大蒜。同時,維生素A、D、E、C與B群也在免疫調節、抗氧化與細胞修復中扮演重要角色,對攝護腺健康具有潛在保護作用。Omega-6脂肪酸的適量攝取也被發現與較低的攝護腺癌風險有關,但前提是整體飲食平衡,並避免過度攝取加工油脂。
張家銘提醒,肥胖、胰島素阻抗與慢性發炎,不只是糖尿病與心臟病的溫床,也與攝護腺癌形成密切相關。過重的男性與內臟脂肪過多者,經常被發現在攝護腺肥大或手術後意外發現癌細胞。因此,建議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打太極,能調節荷爾蒙、減少胰島素阻抗,並提升免疫細胞功能。
「遠離毒素,不只是為了地球,更是為了攝護腺。」張家銘建議,從今天開始,減少使用塑膠微波容器、避免塑膠瓶重複使用、不使用含雙酚A的產品、選擇天然清潔用品與環保洗劑,降低體內暴露於環境荷爾蒙干擾物的機會。
張家銘強調,攝護腺癌早期沒有症狀,卻有高達9成以上在早期可以治癒。只要每年一次 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測,加上數位肛門指診(DRE)或攝護腺超音波,就能早一步發現異常。有家族史或超過50歲的朋友更應主動詢問醫師,是否該進一步做篩檢。
◤旅遊優惠搶先看◢
◤啟動夏日換季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