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回到網頁上方

營養品吃太多恐致癌!補對「5營養素」更重要 6類人優先吃

編輯 丁彥伶 / 責任編輯 林思妤 報導
發佈時間:2025/05/18 18:01
最後更新時間:2025/05/18 18:01
過度補充保健品不會讓身體更健康,反而可能增加罹癌風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過度補充保健品不會讓身體更健康,反而可能增加罹癌風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很多人都有吃保健食品來補充身體所缺乏的營養素的習慣,以為多補可以抗老化、防癌,但內分泌與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提醒:亂補不如不補,高劑量的營養素補充不但無效,研究發現,有些補充過多,罹癌風險反而大增,對身體有害!

蔡明劼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25年最新研究指出,現代人常見的營養素缺乏問題不容忽視,尤其以下五種「微量營養素」最容易被忽略,所以很多人都買高劑量的補充品來吃,但其實而不當補充可能帶來風險,不如多曬太陽、吃食物來補充。

 

以下是被認為最易忽略的微量營養素:
 

維生素D:台灣也有曬太陽不足族群


維生素D是美國最常見的缺乏營養素之一,而這情況在台灣也不罕見。根據研究顯示,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人體內維生素D濃度不足。尤其是年輕族群、深膚色人種、不愛曬太陽、少喝牛奶,或是冬天活動量減少的人,都容易出現缺乏情形。

蔡明劼指出,儘管有不少人每天吃綜合維他命,仍有26%的人維生素D不足,甚至有5~7%的人已達到缺乏的程度。這說明:光靠補充劑不夠,日常的日照和飲食(如乳製品)也很重要。

 
 

維生素B12:吃素者與長輩要當心


維生素B12廣泛存在於動物性食品,包括肉類、魚、蛋與乳製品,因此素食者,特別是全素者,是高風險族群。

蔡明劼提醒,B12缺乏不僅會引發貧血,還可能造成神經系統受損、記憶力下降、甚至長期疲勞感。根據統計,大約有2~4%的美國人存在明顯缺乏的情形,尤其是高齡者、胃切除患者、腸胃吸收不良者也常見。

若屬於高風險族群,蔡醫師建議應定期檢測B12濃度,必要時補充。
 

抗氧化劑從「神藥」到促罹癌


抗氧化劑如維生素A、C、E過去曾被吹捧為「抗癌、防老、護心三寶」,但蔡明劼引用最新文獻指出:「高劑量補充不但沒效,反而有害。」

舉例來說,高劑量維生素A會增加骨折與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維生素E則可能提高感染機率與死亡率。相對地,針對特定需求的配方,如維生素C、E、鋅與葉黃素的組合,對眼睛黃斑部病變患者則有幫助。

他提醒民眾,攝取天然的蔬果才是安全有效的抗氧化來源,不應迷信高劑量補充劑。
 

鐵只有月經族與孕婦最需補


根據美國數據,將近40%的青少女有鐵不足的問題,嚴重者更可能演變為缺鐵性貧血。月經量大、懷孕或素食者為高風險族群。

 

鐵的吸收與來源也有差異,動物性食物中的「血基鐵」吸收效果較佳。若需要補充鐵劑,則應諮詢專業醫師,避免便秘與噁心等副作用。

蔡明劼提醒:「補鐵要精準,勿過量,並非多吃就更健康。」
 

葉酸孕期重要卻不宜過量


自1998年起,美國在麵粉與米中強制添加葉酸,大幅降低了新生兒神經管缺陷發生率。但蔡明劼指出,補充葉酸雖好,過量也有風險。

每日若攝取超過1000微克的葉酸,可能會干擾維生素B12的代謝,進而影響神經健康。因此,他建議:有懷孕計劃的婦女應依醫囑補充葉酸,但也不宜濫補。
 

「補不如吃對」 從瓶罐中補營養不如吃飯菜


面對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劑,蔡明劼強調:「補充劑不是萬靈丹。」根據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建議,補充劑應該是「補不足」而非「亂預防」。

 

像是正在成長的兒童、慢性病患、孕婦、哺乳者、長輩與吃素者,才是最需要額外營養補充的族群。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只要飲食均衡,多樣攝取天然食材,身體所需的營養就能獲得。

他提醒,如果每天飲食亂七八糟,再怎麼補充營養品都只是交智商稅,不會讓你更健康。

◎ 資料來源/蔡明劼醫師

原文請見:以為抗老卻得癌 5種愛用補充品小心,維生素A過多攝護腺癌B12過多也不行
【原文請見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癌」警訊不可不知

#保健食品#營養品#維生素D#維生素B12#抗氧化劑#鐵#葉酸#營養品補充#抗老化#蔡明劼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45

0.0682

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