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鼻孔是常見的行為,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今(2日)在臉書指出,除了生理、心理因素之外,挖鼻孔還伴隨著感染可能,增加細菌侵入中樞神經系統的機會,理論上和某些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風險相關。
更多新聞:精蟲也要SPA! 醫學研究:按壓1部位「受孕率大翻倍」
黃軒表示,醫學術語「鼻腔挖掘」(rhinotillexis)即挖鼻孔,是一種普遍行為,期刊一項研究調查顯示,幾乎所有的受訪者承認會挖鼻孔,每天平均4次,甚有多達20次者。
黃軒指出,鼻子是人體第一道防線,每天都在過濾空氣中的灰塵、病菌、花粉,而鼻黏膜分泌的黏液負責捕捉這些雜質,如果空氣乾燥或污染嚴重,就會形成鼻屎,不適感引發挖鼻孔的自然反應。
黃軒進一步指出,除了生理需求,心理研究發現,挖鼻孔可能是釋放壓力、緩解焦慮的一種自我安撫行為;有些人無聊、緊張時會無意識開始挖鼻孔,類似咬指甲、筆桿的行為,而這種行為可能釋放多巴胺,讓人產生短暫的愉悅,形成一種「自我獎勵」的循環。
更多新聞:眼科醫也不想做近視雷射?原因曝光 點名「3種人」不適合
黃軒也提醒,由於手上細菌不少,挖鼻孔是可能導致鼻腔感染,有少數案例引發敗血症,有時太用力也會損傷鼻中隔,嚴重的需要手術處理。
黃軒說,另有研究指出,長期挖鼻孔的人鼻腔的微創傷口,可能增加細菌侵入中樞神經系統的機會,理論上與某些神經退化疾病風險相關,尚待進一步研究。
黃軒最後建議,保持鼻腔濕潤可多喝水或用生理食鹽水噴鼻,避免空氣太乾;如果要挖,請先洗手,並用紙巾輔助,避免手指深入;也可以察覺自己在何種情境會無意識挖鼻孔;若反覆流鼻血、持續鼻塞或痛,請諮詢專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