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年大震「南海海槽地震」受到台灣民眾關注,日本漫畫家龍樹諒(竜樹諒)在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中,預言2025年7月5日將有大災難,引發外界擔心強震發生。TVBS記者實地前往日本,從專家與地震災民經驗拆解謠言,教你面對致命災難時如何做準備!
本文深入整理並解析日本南海海槽的位置與特性,探討南海海槽大地震的歷史紀錄、地震與海嘯可能波及的區域,並進一步剖析其潛在對台灣的影響。透過結合日本學界與防災單位的最新研究預測與模擬成果,本文試圖描繪出一旦南海海槽地震發生時,東亞地區可能面臨的震災全貌。
本報導由TVBS製作團隊籌備多時,旨在透過深入的資料分析與跨國參考,強化國內社會對鄰近重大地震風險的理解與警覺。考量到台灣與日本同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在防災觀念、預警機制與減災建設上皆有相互借鏡的空間,此篇特別報導亦希望成為台灣防災政策思考上的一面鏡子,透過觀察日本如何面對南海海槽地震的潛在威脅,激發出屬於台灣的危機應變策略與社會韌性建構方向。這不僅是對鄰國災害的關注,更是一次「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嘗試。
南海海槽在哪裡?日本氣象廳指出,日本駿河灣、遠州灘、熊野灘、紀伊半島南側海域,經由土佐灣至日向灘外海,這一區域的海底溝狀地形由菲律賓海板塊及歐亞板塊相接而形成,稱為「南海海槽」。海槽指的是在海底延伸的長而寬溝槽,最大水深不超過6,000公尺。
南海海槽沿線的板塊邊界,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數公分的速度,沉入歐亞板塊之下。在此過程中,板塊邊界緊密固著,使陸側板塊被拉入地下,逐漸蓄積應力。當歐亞板塊無法再承受拉力並達到極限時,就會反彈並引發「南海海槽地震」。
若南海海槽地震發生,除了北海道與青森、岩手、山形和宮城等東北部分地區外,日本全域幾乎都會發生震度3以上強震,其中24府縣的最大震度預估將達6至7⋯⋯
2016年熊本經歷日本觀測史上首見的兩次震度7強震,9年後,TVBS記者赴熊本採訪,揭開熊本未來在災害中作為支援基地的準備實況,專訪當時災民、探討熊本大學與學校防災角色。
日本政府在今年1月,把南海海槽在未來30年,發生規模9級地震機率提升到80%;在三月公布最新災情估算,可能造成超過30萬死者,經濟損失上看292兆日圓。災損數字這麼可怕,是因為地震掀起大海嘯。TVBS採訪團隊在日本高知縣,找到過去南海海槽地震曾經引發海嘯的證據,專家說,當時海嘯高度可能超過30公尺。
為了預防浩劫,高知縣每年都會進行大規模防災演練;同時舉辦防災嘉年華傳遞防災觀念。此外,高知縣內鄉鎮還自行籌措資金成立罐頭工廠,利用當地特產製作罐頭,當作防災存糧。
同時,日本人在震源區鋪設好提前預警的觀測網。早在2009年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就在1,600公尺深的海底,首度採集南海海槽的岩塊進行研究。TVBS採訪團隊成為唯一進入保管南海海槽岩塊的「高知岩心中心」的台灣媒體。
地震發生消息如何傳播?日本有網路氣象頻道,每天24小時提供最新氣象消息。TVBS是第一家進入採訪的外國媒體,也是全球第一個直擊氣象主播接受地震模擬訓練場景的電視台,現在一起來看!
日本近日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警示,在日本旅遊遇到地震怎麼辦?本文全面解析地震前的準備、逃生步驟與避難措施,提供日本地震App與地震緊急聯絡資訊,掌握每個地震防災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