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細心&受上司喜愛,竟是「強迫性人格」患者!

作者 杏語心靈

2016/08/25 08:00
▲示意圖/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陳俊欽:台灣大學醫學系畢。常參與社會活動,有感於心理治療界缺乏能在治療中覺察個案精神症狀、或在個案有精神疾病下進行心理治療的治療者,於是在2004年5月24日成立杏語心靈診所,期待拋磚引玉,整合心理師與醫師等等不同專業。)

每份公文,他都要一字一字去看;每個電話留言,他都要一句一句去聽;弄丟了計畫書,他寧願耗上幾天也一定要找出來,而不肯臨時重擬一份;看書一定要從第一章開始翻,忘記讀到哪的話還得重頭再來;打份備忘錄,即使只是自己看,也得在字型、表格、框線間修改半天;甚至把紙對摺時,還得掏出尺來量。

他永遠繃著臉,不苟言笑,除非把言辭想到無懈可擊,否則不開口。同事們最怕跟他共事了。他的世界裡處處是「一定」,處處是「不可以」,就是沒有「輕鬆」兩個字。只要有一點點差錯,哪怕不過是表格多一個逗點,他也要整張作廢,然後鐵青著臉,重頭來過。要他授權給別人,就像要他開懷大笑一樣難。他不放心他以外的人所作的任何事。

即使一切自己來,他還是不放心,一份研究報告可以改上幾十次,只要有瑕疵便全部重來,直到時間都過了還定不了稿。他也特別會猶豫,只要選項不只一個,再簡單的問題他都得花上老半天。要是遇到工作有變動,或是老闆臨時交付什麼,他更是徬徨到幾乎要崩潰。

他的效率一直高不起來,時間就在猶豫、檢查、重頭再來之間飛逝。他只是把臉繃得更緊,更拚命工作。

下班後,他緊繃的神經還是沒機會放鬆──車子「一定」得在車位上準確地停妥,上衣「一定」得先脫掉後才能開電視,吃飯前「一定」要先洗澡。就算是放假,他也能拖就盡量拖,不得已時,也一定要找些「有意義」的工作在渡假小屋裡做。就連散步等小事,他也會極嚴肅地研究如何「散步」,包括用「正確」的姿勢走路等等。

僵硬、固執、不知變通、猶豫不決、力求完美卻迷失在無關緊要的細節裡──這就是強迫性人格疾患患者生活的寫照。

「強迫性人格疾患」並不是「強迫症」,而是「人格疾患」的一種。所謂人格疾患,指的就是患者的性格太過僵化,無法變通,在社會中適應不良,造成自己或他人的痛苦。人格疾患有很多種,相較於冷血無情的「反社會」人格疾患、矯飾做作的「戲劇性」人格疾患、自大狂妄的「自戀性」人格疾患……「強迫性」人格疾患算是最在意「道德」、「秩序」與「自制」的了。但也因為強調過了頭,造成患者個性頑固、不知變通、猶豫不決。

強迫性人格疾患的特徵包括:

1. 專注於細節、規則、形式、秩序、組織或進程表,反而見樹不見林,抓不到重點

2. 事事要求完美,甚至因為無法達到自己嚴苛的標準而延誤工作

3. 過度熱衷於工作,無法享受休閒活動或友誼

4. 對道德、倫理或價值觀過度要求,一絲不苟,缺乏彈性

5. 即使已經無實質或情感上的價值,仍不願意拋棄舊物

6. 除非別人完全照自己的意思做,否則不敢把工作放手給他人

7. 對自己與他人極度吝嗇

8. 處事極度僵硬、頑固,不知變通

倘若符合上述條件,卻尚未影響生活、造成痛苦的話,僅能稱之為強迫性人格「傾向」,不算疾患──有趣的是──這樣的人反而能因為穩定、認真、守規矩、擇善固執、值得信任,而在職場、求學上占盡便宜。很多高階主管、學者,甚至精神科醫師本身,都是強迫性人格「傾向」。然而,一旦已經嚴重到「疾患」程度,患者就會為了自己的僵硬行為而焦慮與沮喪。

一個人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患者內心潛在一種「不被喜愛」的恐懼,因此急於表現以證明自己值得被愛。患者擔心犯錯而被「放棄」,所以抓緊舊有的規則不放,不敢嘗試,也因此得失心太重,面對抉擇時,畏首畏尾,難以下決定。一旦有突發狀況、沒有規則可循時,就會焦慮到無法自己。

至於這樣的性格是怎麼養成的呢?一些關於雙生子的研究發現:遺傳可能有影響;另一些研究則懷疑神經傳導物質也有關係;在精神分析領域,則認為患者使用了反向動作、孤立、與退化的心理防衛機轉──總之,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一般來說,男性被診斷為本症的機率是女性的兩倍。在社區裡,盛行率約為百分之一,精神科門診裡頭,盛行率則高達百分之三到十分之一。

強迫性人格疾患的預後變化頗大。有些罹病的青少年在長大後,這些不適切的行為就消失了;有些則稍有改善;有些繼續保持原有僵硬的生活形態;有些甚至惡化,或併發其他疾病,諸如強迫症、憂鬱症等等。

在治療上,跟其他人格疾患不同的是:強迫性人格疾患的患者通常能夠察覺到自己行為的不適切,也希望能夠改變它,所以,求助的動機較其他疾患患者為強。

可惜本症並無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般來說,可以選擇或合併使用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個別心理治療、團體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等。

藥物治療方面,可以使用抗焦慮劑或抗鬱劑來治療,效果如何,尚無定論。個別心理治療與團體治療可以減低患者的焦慮與沮喪,增強患者行為改變的動機。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指出患者錯誤的信念,引發行為的改變。

如同先前所述,強迫性人格疾患多多少少都有其優點存在,只是缺點遠遠大過優點而已。倘若能及早進行治療,減低固執、猶豫、過度拘泥細節等不適切行為,發揮穩定、值得信賴、勤奮等優點,甚至可能就此改變患者的一生。

>>來信投稿、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文章來源:強迫性人格疾患
更新時間:2016/08/24 17:29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杏語心靈

  • 談心,談夢,談過去,談現在;有苦,有淚,有悲傷,有歡笑。我們不斷敘說各種生命故事,也包括你的──甚至是不同維度不同選擇的你的過去與未來。我們來自各個角落,有著相同的專業:我們是說故事的人。透過故事,改變這個世界。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