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道歉後,我們該對原住民有什麼態度?

作者 呂佳穎

2016/08/03 10:36
▲TVBS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時間:美東時間7月31號,晚上6點半。
地點:華府摩門教(後期聖徒基督教會)聖殿旁的訪客中心停車場。

「哈囉!演出成功,加油喔....!」

車子還未停妥,孩子就按下車窗,對著窗外的一大群孩子揮手問好。這群孩子,穿著大大的黑,綴點小紅的傳統的布農族服飾,他們是來自台灣南投信義鄉,玉山山腳下的原聲合唱團。

「謝謝...。」回話的合唱團孩子們,幾乎是異口同聲。

他們正魚貫的要從訪客中心的後們進場,被我們一喊,孩子全都回過頭來了,臉上的笑容,很真、很無邪,像是盛開的花朵,不僅美,更是讓人溫暖,我在那笑容裡,看到自信。

大約是一個星期前,得知原聲合唱團要來美巡迴演出的消息,一查發現有要來華府表演的場次,這當然要帶著孩子,好好聆聽這來自玉山山腳下的聲音。

那天,大華府地區傍晚下了場大雨,是那種伴隨著轟轟雷聲的大雨。

一出航空博物館的我們,被那有如豆般的雨滴給嚇住了,因為我們正要去開車,好去看原聲合唱團的表演。當下決定,大人淋雨跑去開車,小孩在屋簷下原地等待,但是雨實在太大,孩子的衣服溼了三分之一。

「雨這麼大,我們回家好嗎?」孩子這麼問。

「原聲合唱團的人跟你們兩兄弟一樣,都只有8、9歲,大一點的也才12歲。他們坐那麼遠的飛機,來唱歌給我們聽 ,不要因為衣服濕了一點點,就不去聽,衣服等一下就乾了... 」。好說歹說,才讓孩子願意去聽演唱。

「他們唸原聲國小喔」?「他們每天都要練習嗎」?孩子的問題一個接一個,我先以「你知道你們有多幸福嗎」來做為我的回答。瞬間,疑惑爬上孩子的臉,一副「媽媽,妳在說什麼的表情」。

「我們在台灣時住哪裡?」

「台北啊!」

「他們住在山上,交通沒那麼方便,一下大雨路還可能就斷了的山上。」

「...」這時,車子的後座鴉雀無聲。

「在台灣時,你們下課都在幹嘛?」

「去安親班寫作業,學英文,還有運動、拉拉小提琴...」

「他們應該就是回家幫忙照顧弟弟妹妹,或是做家事。」

「…」,車子後座再度沒有任何聲響。

我自顧自的說,他們不是念原聲國小,而是星期一到五的時候,各自在自己部落附近的小學唸書,假日的時候才去「原聲音樂學校」,就跟你們週末的時候,才會去上中文學校一樣,平常都是在自己的小學。

孩子們都住在山上,同學間家的距離,都不是太近,因此假日要上課的時候,學校得租三台巴士,接他們來上課,最遠的單程就要花一個半小時,只不過每個禮拜的租遊覽車費用,對原聲音樂學校來說,是個沈重的負擔,但是他們從2008年創校以來,就用遊覽車接送孩子們,8年來,300多次的溫馨接送學音樂,從沒間斷過。遊覽車費用,之所以會是負擔,是因為原聲音樂學校是個非營利的機構,再加上學生都是低收入的原民家庭, 一切都必須仰賴志工的熱情和各界的捐款。

每個禮拜的蜿蜒山路,乘載的是原民孩子的上進心,音樂給了他們自信,也開闊了他們的視野。他們聲音乾淨到、純粹到,讓人的心,不得不的沉靜下來。

「每個禮拜來上課,不容易啊」。一個原聲的志工,在開場前和我聊著。

「為什麼?」

「飯都吃不飽了,還唱什麼歌?」

「這是你們最常要跟孩子父母溝通的事嗎?」

志工沒有直接回答問題,倒是說起原聲音樂學校的成立宗旨,「通過培養有天賦的原住民兒童,達到社會改革的目的」。「也藉此保存和發言原住民文化,並解認同和自豪」。我們校長很嚴格,也很棒,他等一下會上台指揮。嚴格是因為,校長堅持要功課寫完才練唱,而且一定要按時練唱,這兩個要求缺一不可,不然就算你再會唱歌,天賦再好,照樣謝謝不聯絡 ; 棒是因為,嚴格的校長背後,有著一顆溫柔的心,無時無刻都想著如何激發孩子的自信心。這裡的孩子,都是信義鄉各個部落裡,成績優秀的孩子,假日不僅要來練唱,也要課輔。這麼辛苦,是因為教育,絕對是打破階級的最佳媒介。

「我們等等要唱自己的歌—— 拍手歌」,在台上說這話的人就是校長兼總指揮的馬彼得。拍手歌是原聲合唱團的招牌歌,曾經被拍成廣告,也登上紀錄片「看見台灣」。有印象看見台灣中,一群小朋友在玉山山頂上,揮舞國旗唱歌嗎?那就是原聲合唱團在唱拍手歌!

台上的孩子專注看著馬彼得的手勢,你唱我和,有條不紊。孩子的眼神是信任和自信 ; 馬彼得的眼神是驕傲和期許,師生期待透過一場場的演出,讓原民部落向上發展、流動。他們一個小時的表演,從部落古調、英語歌(Just You And me、Amanding Grace…)、台語歌(天黑黑...)、國語歌(明天會更好、台北的天空、茉莉花、外婆的澎湖灣等等),每一首、每一曲都聲音清亮,現場的掌聲不斷,觀眾不是只有台灣人,更不乏美國人。坐在前方的老美家庭,每首曲子表演結束後,那掌聲和讚嘆的驚呼聲,可大了。

「安可、安可....」,我們的安可聲,讓孩子們又回到台前獻唱一曲。當曲終,人快要散時,關靜音的手機,振動了起來,上頭的通知是「總統向原住民族道歉,10點10分直播」,美東和台灣差12小時,台灣當時是8月1號上午,這天是原住民族日,22年前的今天,憲法增修條文裡的「山胞」,被正式正名為「原住民」。

蔡英文會和原住民道歉是因為過往的許多的不管是教育、或是法律、甚至是治理上,原住民族始終是被壓迫甚至是被剝削的一方,偏偏人家還是最早定居在台灣島上的人,所謂先來後到的概念,完全沒有在他們身上展現,甚至漸漸的被迫喪失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然後還要飽受歧視。

蔡英文的道歉是不是太廉價?形式是不是太過上對下?有人說她的道歉,讓人看不到誠意,甚至只覺空洞,但是她是第一個願意向原住民道歉的台灣總統,也細數過往政府對原住民的不公平和漠視。當然之後怎麼做,更是重要,蔡政府必須拿出更多作為,不是只是又多一個特別委員會而已,好讓人相信她的道歉是真的。

到底是誰在壓迫、瞧不起原住民族?是只有國家嗎?還是族群?抑或是你、我、他都有?我們每一個人,都和原住民之間有關係,因為在這個島上的族群,都是台灣人,而最早居住在這個島上的人,就是原住民。因此當蔡英文道歉時,你是毫無感覺?還是也覺得自己也該說句對不起?這就是和解的重要,唯有國家和原住民和解,唯有每一個族群都跟原住民和解,我們的社會才能進步。相信不會有人公開承認覺得把核廢料放在蘭嶼是對的,只因為蘭嶼上頭住的是原住民,但是諷刺的是,你敢不敢說絕對不會有人這樣覺得?

外來的強勢統治者和人們,用制度有系統的邊緣化原住者的語言和文化,讓原住者竟然等於弱勢,這是天大的悲哀。蔡英文要如何讓她的道歉,讓其他所有人,也就是非原住民族的台灣人們,都感同身受,願意有共鳴,這絕對是件大工程。

看完表演,依序散場時,聽到前頭的人用台語在聊天。

「這些孩子,嘛是辛苦啦...」

「按那講啦?」

「他們昨晚才從聖荷西表演完,馬上就來華府...」、「今天早上7點到華府,中午去雙橡園吃飯、晚上就來表演...」

「那ㄟ這樣排啦?」

「聽說可以省一天的旅館錢啦...」

這對話,和蔡英文的道歉形成強烈對比。或許哪一天當原聲音樂學校,不再只是自己的部落孩子,自己救,也就是不再只是看不下去的部落人自己獨立撐著,而是政府和各界一起來做,,從教育、制度,都變得友善,對原住民族的道歉才不會變得廉價。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8/03 15:27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呂佳穎

  • 我想念我的麥克風。拿著它做訪問、趕稿、做帶,何其有趣,何其豐富!如今,陪著孩子丈夫來到美國,和家鄉保持距離,觀察時手上的麥克風變成了鍋鏟,卻發現對台灣更熱愛也更期待。老手記者,新手煮婦,諸公敬請指教!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