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芬蘭人育兒:不要買太多玩具給孩子

作者 書是活的

2018/06/11 18:25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孩子不適應的不是水土,或許只是父母?

 

其實在我和太太的日常對話中,就經常提到想帶4歲大的兒子去芬蘭。最終,在經過多方面的思考與討論後,才好不容易決定落實這趟芬蘭之旅,並以長居在當地兩個多月為目標,而非只是短暫的旅遊觀光。

 

在做出這樣的決定之後,的確也引來周遭不少反對聲浪,多數人認為孩子還太小,長大後都不記得了,何必那麼辛苦帶著年幼的孩子一同前往。

 

但我記得曾經在某本育兒書裡讀過一句話:「模糊不清的兒時記憶,是成長過程中情緒穩定的最佳證明。」通常長大後都還印象深刻的記憶,不外乎是備受打擊或傷心難過的不安情緒,而且還會隨著年紀增長,以負面的方式重新展現。

 

因此,儘管孩子長大以後不記得這段芬蘭回憶,只要他的童年情緒是穩定的,對我來說已經是最好的回報。

 

話雖如此,剛抵達芬蘭的第一個禮拜仍然讓我們吃足了苦頭,宛如置身監獄。

 

我和太太完全沒想到會有時差的問題,對於大人來說都需要一、兩天時間適應了,更何況是小孩,適應期自然更長。我們一抵達當地,就因為兒子連日的高燒而疲於奔命。

 

燒了一星期,除了好不容易去了一趟醫院外,其餘時間都只有待在住處,足不出戶。兒子什麼都不願意吃,哭鬧不休,也不肯入睡,彷彿回到新生兒的時期一樣,使我們備感煎熬。我們就這樣度過了初訪芬蘭的第一個禮拜。

 

一直等到孩子健康狀況趨於穩定以後,我才突然意識到,雖然過去和太太都盡可能每天擠出一點時間來陪兒子,但其實起床、刷牙、上廁所等這些日常生活,都是奶奶陪著他。

 

因此,與其說是水土不服,我們反倒認為會不會是因為長期在他身邊的奶奶突然不在,所以導致不適應呢?直到那一刻,我們才驚覺原來過去一直認為已投入合理時間陪孩子,或許只是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而做的狡辯也不一定。

 

芬蘭人不買太多玩具給孩子?

 

拜訪完芬蘭大使海涅一家人後,過了兩個禮拜,終於換我們招待他們。我一直在煩惱究竟該準備什麼菜才好,最後,買了一瓶白酒,太太準備了沙拉,以及一些餐前麵包和韓式年糕,然後也買了首爾城北洞知名的鍋巴燉雞 。

 

在海涅女士一家人抵達前一小時,鍋巴燉雞已先送達我們家(至今我依然對於不是親手熬煮的感到有些抱歉)。我們重新擺盤,和兒子一起靜待芬蘭大使一家人的到來。

 

正當我們在和愛車成癡的兒子聊著芬蘭大使一家會開什麼車來時,萬萬沒想到,他們竟然是搭乘社區巴士抵達。雖然先前透過書籍閱讀到芬蘭人生活簡樸,但是沒想到能親眼目睹這樣的生活態度,實在印象深刻。

 

上次在海涅女士家顯得比較內向的兒子,這次徹底展現了主人的風範,主動邀請艾諾到自己的遊戲間一起玩玩具,看見遊戲間的海涅女士對我說:

 

「芬蘭父母不會買過多的玩具給小朋友,通常都是將自己兒時玩過的玩具傳給孩子;爺爺奶奶見孫子時,也不會買任何玩具作為禮物。

 

因此,芬蘭不像亞洲國家,市面上的兒童玩具琳瑯滿目,也沒有時下最新流行的卡通玩具,更不會有玩具公司大量生產玩具。我們希望孩子可以藉由少量的玩具了解物品的珍貴,更重視應該先養成管理玩具的習慣。」

 

的確,新玩具幫我們減輕了不少育兒壓力,帶來了許多便利,所以也導致家裡的玩具越積越多。最終,我們不得不回過頭來重新省思,這些堆積成山的玩具,會不會只是父母為了解決當前一時的問題而購買?

 

站在一旁聆聽這段話的太太,也露出了深感同意的表情。

 

(作者/沈載源: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本親子教養書,分享著芬蘭人的育兒觀;有些人則可能會認為是一本家庭旅遊手記。我個人是將這本書定位為──「向芬蘭父母取經的旅程紀錄」。為了現年四歲的兒子,我們期許自己未來也能持續找尋讓家庭更幸福的方法。)

 

>>本文出自《我去芬蘭學育兒:12個當地家庭給我的教養啟示》一書

 

延伸閱讀

「乖有什麼用,又不能換成分數。」打擊孩子自信心的妳 只會讓他越走越偏

「一張圖讓你秒懂台美教育差異」?──我所經歷的美國教育,完全不是這樣

溺愛型、菁英型...6大類父母,你是哪一型?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書是活的

  • 書是活的,他走出來貼近你。 而他不在乎你在背後談論他東長西短, 他也不在乎你劈腿好幾本。 這是一種愛吧。 我這個人啊,一講到閱讀,人都醒了。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