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8
  • Oct
  • 2016

【社會觀察:父權≠霸權】淺談被誤解的「父性力量」

作者 林仁廷

2016/10/28 09:15
▲示意圖/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蠟筆小新2014電影版〈大對決!機器人爸爸的反擊〉,劇情描寫許多家庭裡的爸爸,為了撐起家庭經濟,像機器人一樣忙於工作,為全家人付出,可是讓人疑惑的是,爸爸在家裡的地位卻很低下,電影劇情依此發展。

這卡通多少反應了現實,父權被誤解為「霸權」,批判其男性氣概(Masculinity)及攻擊性,加上常有情緒調節欠佳的社會新聞,男性自信下降,徒留力氣大等優勢而已。當然地位不再如同往常。

 

我曾經整理過很多男性文獻,企圖為此找出路,此篇是隨手簡寫,以「認同有了方向,力量便得以發揮。」一以概括。

(一)「父親親像山」

父親是藥劑師,之前未醫藥分業的時代,在自己開的藥局裡可以兼看小病,例如簡單感冒、外傷等等。來看診的有小朋友,更多的是上了年紀的附近街坊,他們習慣稱呼父親為「林醫師」。

父親親切看診,像朋友一樣說說笑笑,清楚且慢慢解釋病由,父親不急著收錢,讓有困難的人賒帳,結果去催收的母親倒成了壞人。這些日常影響我甚多,以為醫療專業就該如此。然而大學時去了醫院,發現多數醫生不是這樣,病情問仔細與疑惑竟被老醫生嗆說:「你醫生還我醫生,不然你來醫。」實在傲氣十足。

國高中時家裡的背景樂是古典樂,耳濡目染,大學時代也開始研究與收聽,有次暑假結束他送我搭客運北上,分別前突然拿3000元給我要我去欣賞藝術,有點不知所措地道謝謝,父親大概不知道我早已常去國家戲劇院報到了。

跟多數父親一樣,傳統的「父親親像山」,認真工作讓家人豐衣足食,是一種默默的守護,其工作與處事態度則影響了我們「該當一個怎樣的人」,對我,潛移默化想成為「親民的助人者」。

(二)父權濫用,導致父性力量被誤解,男性認同被貶抑。

「父權(Patriarchy)」,並不是一個被看好的字眼,它強調的是以男性為中心的權力運作形式,舉例來說:家暴的父親容易被體諒行為背後的理由。父權也易被誤解為「霸權」,批判其男性氣概(Masculinity)及攻擊性,加上常有情緒調節欠佳的社會新聞,男性自信下降,徒留力氣大等優勢而已。

批判父權是我在研究所期的學習,所上男同志學長及女性主義者將生理男性的我們批得體無完膚,是的,生理男性處於父權社會,就算無自覺也是既得利益者。那些日子還真是無話可說,開始跟著批判起父權、霸權、傳統,同時也拋棄男性本質轉尋女性力量。

就算可以學習,然而我們永遠無法如同女性那般:能較快地進入情緒、能溫柔同理、能示弱撒嬌,或對關係侃侃而談。尤其諮商專業傾向女性優勢,此刻才慢慢明白弱勢的滋味。

出社會後人生經驗積累與整理,終於能區辨碩士時所學的,是反「權」不是反「性別」,對於權力我們永遠要批判,而對於性別則是接納。就如榮格對阿尼瑪與阿尼姆斯的區辨,是一組平衡概念,而不是對立。男性/父性有它存在的道理,在河合隼雄《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也說道:

『所謂的父性原理,指的是扮演嚴父的角色,也就是教孩子要「明辨是非」,用比較極端的說法,就是「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也要好好修理」。相反的,所謂的母性原理,就是「再怎麼不好,也是自己的孩子」,基本上對孩子採取「包容」、「保護」的態度。』

(三)父性力量的重要性

 

兩種既對立又合作的特質便是榮格強調的內在平衡,我們每個人既有男性特質也有女性特質,既有條件的紀律又有無條件的接納性格,而身為男性,發展(擅長的)男性特質才會讓我們有自信,我認為那是「冒險與創造」,當轉為父性力量時,又有「紀律與規則」及「安全與守護」(備註1),父性力量傳遞給孩子的訊息是:不是停留在現在,是未來被期待著要發揮更好的潛力。

父性力量與男性認同息息相關。尚未成為父親的人,往男性認同的方向探索(備註2);已經成為父親的人,則往參與父職的方向規劃。父職是男性開始意識到要為小生命負責的覺悟,不僅是賺錢養家而已,不僅是「父親親像山」而已,實際所影響的要大得多。王浩威的書寫中提到Micheal.L.Lamb(2010)所作的父職研究(備註3),發現父職參與對孩子的影響是:

對0-5歲而言,在母子之外,父親是守護它們安全的第三者。

對6-12歲而言,父親是權威象徵,好的權威是自律、以身作則,為家庭建立規範。

對13-18歲而言,是性別認同期,兒子會視父親為競爭對手,想要超越;女兒則是與異性關係的基礎。

在19歲之後,父親成為精神導師般的存在。

因此不要小看父親角色的影響,自己兒子出生時我激動莫名,我終究也要成為他觀看的背影了,以後他會向我學習,真是令人激動與害怕。

(四)如何參與父職

父親的工作很忙,要如何參與親職呢。我的育兒經驗裡分享兩個簡單方向:

1.做好時間規劃:

「時間規劃」的用意不是用少少的時間作多多的事,而是有效率地作自己想作的事。做好時間規劃,將工作、獨處及家庭時間規劃好:有效率地解決工作,專心地與孩子/家庭相處,安心地與自己獨處。

 

2.規劃冒險與創造力的遊戲:

與孩子相處時,遊戲是最好的陪伴,扮家家酒、說故事等是屬於安心、可控制的遊戲,我們可發揮父性特色多嘗試新的挑戰,玩有關冒險與創造力的遊戲,例如:積木、攀岩、溜冰、天文觀察或象棋、撲克牌等需要規則的類型。

備註1

這裡的區分並非指「男性就擅長男性特質」的定律,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有著光譜及比例的差別。

備註2

男性認同的探索,西方認為是榮格心理概念的《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Murray Stein,心靈工坊出版),但那並不是唯一路徑,我認為在我們文化中更恰當的比喻是《當兵之旅》,當兵的磨練會使男孩變成男人/英雄,然而不是終日在曠野,當兵一定要有「懇親日」,有關係支持,男孩才能撐過這項考驗。

備註3

Micheal.L.Lamb,2010,《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 john wiley & sons, Canada.

>>教授資訊網頁

>>來信投稿vanchang@tvbs.com.tw、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10/28 11:57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林仁廷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15年,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各級學校學生暨特教生,接觸年齡從幼稚園到70多歲都有。心理學碩士畢業,主修社會心理學,論文寫男性的尋愛過程。兩個孩子的爸,興趣是閱讀、烹飪、作家事、旅行、繪圖、攝影、社會觀察與寫小說。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