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5
  • Aug
  • 2016

孩子為何愛偷竊?盼在秩序中尋求新鮮感?

作者 心靈工坊

2016/08/25 07:00
▲示意圖/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 作者/河合隼雄:1962年赴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學習,是第一位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的日本人。持有世界沙遊學會執照,為該會創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遊治療的主要推動者。以深厚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長年針對日本文學、政治、教育、社會問題等不同領域進行論述、對話,著作甚鉅。)

應該有很多人都還記得自己小的時候,明明知道偷盜是不對的,但是從心裡感受到它的魅力,忍不住就犯了偷盜的行為。與其為這樣的行為烙上「惡」的印記,說不定將它分類為「小孩子的惡作劇」比較好。我小的時候,一方面也是因為在鄉下長大,就曾經犯過這樣的「偷盜」。到別人的田裡,隨意地摘食柿子之類的農作物。當然,被抓到的時候總是會挨一頓罵,自己也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是,這樣做有一種冒險的快感,有它的魅力。

不知道為什麼,小孩子的心裡就是會有一種感覺,認為偷吃田裡的作物和偷拿商店裡的商品是不一樣的。或許是因為,在小孩子的心裡──雖然沒有清楚的自覺──隱隱地感覺到「大地的恩賜」的共有性吧!除了少數比較特別的人以外,通常大人就算生氣,也不至於把偷吃農作物的小孩當作「惡人」來看待。像這樣在自然的懷抱裡──在自然的守護下──經歷惡的體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然而,即使同樣是孩子們的偷盜行為,有一些情況的規模、尺度是不同的;這樣的行為將會走進「惡」的世界。

●偷盜的故事

《德米安》這本書的主人翁,十歲的少年辛克萊,雖然來自幸福的上流家庭,心卻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另一個世界」的吸引,逐漸靠了過去。也因為這樣,他和幾個住在附近的、調皮搗蛋的孩子玩在一起。這時候,比他們更高一級的「壞蛋」,法蘭茲.克羅默出現了。為了引起克羅默的注意,辛克萊開始編造一個他和同伴在夜裡到「轉角的磨坊旁的庭園」偷蘋果的故事。

說著說著,少年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情節裡,杜撰了一個完全虛構的偷盜故事。「故事講完的時候,我期待他們或多或少的喝彩。我如此著迷,沉醉在編造故事的樂趣中」。但是,克羅默保持冷靜。他要辛克萊「向天地神明發誓」這個故事是真的。在那之後,事情變得很糟糕。克羅默要辛克萊帶兩馬克的封口費來,否則就要舉發他偷竊的事。辛克萊帶給他一些自己的東西──錶、指南針等等─哀求克羅默饒了他,但克羅默不為所動。對辛克萊來說,兩馬克是一筆大錢。他一點一點存在撲滿裡的錢,總數也只有六十五芬尼(一百芬尼等於一馬克)。

辛克萊很懊悔。「為什麼我要跟他們出去?為什麼我要對克羅默言聽計從,比聽父親的話還乖順?為什麼我會捏造那麼一個偷竊的故事?為什麼我要吹噓自己犯過罪,就像誇耀英雄事蹟一樣?現在惡魔抓住我的手不放,敵人就跟隨在我的後面。 」

正如他所想的那樣,克羅默逮到了辛克萊,不肯放手。他抓到獵物的痛處,一點一點地玩弄。結果,辛克萊為了討克羅默歡喜,拿走女僕忘了的零錢獻給他。杜撰的偷盜故事,演變成實際的盜竊。不只是偷東西。克羅默差遣辛克萊到處跑腿,或者要他「單腳跳十分鐘,把紙屑黏在路人的外套上」。那就像現在日本常見的「霸凌」。

當然,辛克萊的家人注意到他的異常。事實上,他的身體狀態也出了問題,還會嘔吐。日本的霸凌案例中,也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家人帶他去給醫生診察,醫生要他「早上起來,用冰冷的溼毛巾摩擦身體」。這樣的做法當然不能解決任何事。「當時我的樣子,就像發了瘋一樣。在家裡井然有序的祥和當中,我彷彿幽靈,什麼小事都能嚇到我,活在自己的煩惱裡,毫不關心其他人的生活,沒有一刻忘記自己。有時候生氣的父親質問我,我只是冷漠地默然以對。」

辛克萊在祥和溫暖的家庭中備受寵愛,為什麼會得意忘形地編造「偷盜的故事」?而且,還演變成真正的偷盜行為。

●自立的衝動

辛克萊向克羅默說了杜撰的偷盜故事,被他緊緊抓住把柄的時候,曾經想要對父親坦白一切,接受父親的懲罰,期待因此得到拯救。但是,某種不明的力量阻止了他。見到父親的時候,父親指責辛克萊把鞋子弄溼了。聽到父親的訓斥,少年的心中逐漸起了變化。

這裡讓我們引用赫塞自己的文章:「某種奇妙的、嶄新的情感,在心中閃耀。一種叛逆的、惡質的、辛辣的情感。那就是,我感覺自己比父親優越。有那麼一瞬間,我對於父親的無知,感到某種鄙夷。父親關於溼鞋子的叱責,對我來說,顯得瑣碎無聊,不值一哂。」

辛克萊的這種情感,其實是一件好事。在外頭發生的事情,父親不會知道。不知道「這麼重要的事情」,卻計較一雙溼鞋子,說些無關緊要的話──這是他鄙視父親的理由。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有一個前提,就是一直到那時候為止,父親在少年心裡的形象是「全知全能的父」

少年在他過去的生活裡,完全順從這樣的父親。這樣的「好家庭」有多麼「甘美」,赫塞描寫得非常仔細精確。但是,少年沒辦法停留在這樣的世界裡。內在的自立的衝動,將他逼入料想不到的、惡的道路。

這件事是「父親的尊嚴首次出現的裂縫,是承載我幼年生活的支柱上首次出現的缺口。不論是誰,這根支柱一定會在他能夠成為他自己之前崩壞倒塌。我們命運內在的重要線索,就由這種種無人知曉的經驗,編織而成。」

 

一個人為了成為他自己,必須破壞過去支撐他的支柱。然而,這是危險至極的事。不要說是支柱,他本身都可能遭到破壞,或者對家人、他人造成深深的傷害。辛克萊少年也暴露在這樣的危險下,幸好他在歷盡辛苦之後能夠站起來,長大成人。詳細的故事我們讓《德米安》這本書自己為讀者們鋪陳,在這裡,讓我們更進一步來思考偷盜的意義。

>>本文出自《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一書

>>來信投稿、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心靈工坊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