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8
  • Jul
  • 2017

你選擇做自己?還是做個符合社會期待的「罐頭」?

作者 書是活的

2017/07/28 16:24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圖片來源/《ミエリーノ柏木》官方預告

●做自己,還是做罐頭?

美麗,常常來自於冒險。雖然你我都知道,那個冒險的過程,社會不會為你背書,因而孤單很多,挫折不會少,就看你的人生想實現什麼了!

常聽到朋友問:

 

「做自己,會不會太自私?」

「我應該聽從別人的意見,還是聽自己的聲音?」

「只聽自己的,會不會太自私?」

相對於「做自己」,就是「做別人要我做的」。做別人要我做的,就是根據社會期望去做應該做的,我給這樣的行為取了個誇張的代名詞,叫做「做罐頭」。因為罐頭是工廠生產線上大量製造的產品,每個罐頭產品幾乎一樣,也都安全地成為社會需要的東西。

其實,當一個人問「做自己,會不會太自私?」時,心裡通常有兩個聲音在交戰:一個是做自己,一個是覺得自己似乎應該聽從社會、父母、同儕的期許(也就是乖乖地做罐頭)。這兩個聲音的交戰,才會讓「做自己,會不會太自私」的困境浮現,所以,這時要先能跳脫「做自己好,還是做罐頭好?」的兩難式問句。

怎麼跳脫?我常常把這樣的兩難式問句,換成比例式問句:「我要做多少自己?做多少的罐頭呢?」

做罐頭,符合了社會的期待,於是成了穩定社會的力量;做自己,同步了內在的流動力量,活出了生命的美麗,也為世界增添色彩。所以,做罐頭很好,做自己也很好。這個概念與家族治療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所說的:「我是OK的,你也是OK的。」有相互輝映之處。

●一部分的我乖乖做罐頭

高中畢業後,我跟隨社會的期待,考上清華大學電機系,當了一個小罐頭。因為當時電機系很紅,大家知道我考上電機系,都很為我高興!可是,我不適合電機系,因為我柔軟、因為我敏感、因為我情感豐富(不知道為什麼,我就長成這樣!)。所以,在大三那年,我第一次偷偷地有了不當罐頭的心願,開始從心底準備自己,要來走一條自己的路。

那時心裡的聲音實在是太大聲了,所以我沒有辦法顧及許多人的反對,我需要聽心裡的聲音,學習做自己。後來,從美國馬里蘭大學修完生涯諮商回到台灣,我選擇在清大、交大、台北醫大的諮商中心工作。

待在大學當諮商師,這符合大家的期望;但我沒去擔任全職的行政諮商人員,而選擇做需要在不同學校跑來跑去的行動諮商師。這樣可以累積足夠的諮商治療實戰經驗,可以磨練自己的諮商輔導功力,這是我想要做的自己。

 

拿到博士學位後,我乖乖地去當助理教授,這是符合社會期望當罐頭;同時(注意喔,關鍵就在這個同時),我不像其他諮商博士選擇去諮商系、社工系當助理教授,我選擇可以做自己又可以健康快樂的休閒保健學系。所以,一部分的我做自己,一部分的我逐漸甘願地去教書,當罐頭。

為什麼要當罐頭?因為罐頭有其存在的必要,這個社會是設計給罐頭來活的,所以,當罐頭可以省掉很多很多對抗社會期望的壓力。省掉這些抵抗的力氣,我可以用來好好地「做自己」,於是我開始有空間和力氣,可以靜靜扎實地寫文章,來實現當作家的夢想。

●心裡的聲音大時,做自己很美

寫到這裡,想起了2001年當我考慮離開文藻外語學院的專任講師職位時,好多人都跟我說:「不要那麼衝動,多考慮一下比較好。」「現在外面景氣很不好,還是留下來比較安穩啦!」有趣的是,在成長過程裡,長輩口中的景氣好像從來沒有好過。

其實,重點不是外面的景氣好或不好,而是對大部分符合社會期待的人來說,「穩定與安全」是第一優先。所以,冒險不被鼓勵;追求自己的夢想,也常常被警告。因為那些符合社會期待而活的朋友,心裡也有蠢蠢欲動的夢想,如果他們鼓勵我冒險,那他們如何面對不敢去實現夢想的自己?所以,那些警告的話,其實是他們在對自己說的,是要阻擋他們自己的;而我,可以擁有自己的聲音,擁有自己的選擇。

最後我選擇離開文藻那個穩定的專任講師位置,走向冒險的路途。十幾年之後,我幸運地開發出自己的諮商專業,有了隱喻治療、解夢治療專業訓練的一片天空,後來,更因緣際會地開發出一系列實用又有趣的生涯規畫系列卡片。

美麗,常常來自於冒險。雖然你我都知道,那個冒險的過程,社會不會為你背書,因而孤單很多,挫折不會少,就看你的人生想實現什麼了!

我,喜歡冒險多一些,這就是我。

所以,當心裡的聲音很大的時候,做自己會很美;當心裡的聲音普通的時候,做一點罐頭,做一點自己,挺好;當心裡的聲音跟社會期待一樣的時候,那就享受做罐頭的輕鬆吧(專任工作的薪水,真的是一個家很好的經濟基礎)!

●讓生命不留遺憾,更有完整感

回過來看「做自己,會不會太自私?」做自己,意思是聽從心裡的聲音、實現自己的心願、長成自己希望的樣貌。這已經不是自不自私的問題了,想辦法做自己,活出自己希望的樣子,是你生命的責任。做自己的路上,常常會孤單,而且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同時,因為嘗試了,會減少遺憾,於是生命得以更有完整感。

做罐頭輕鬆很多,因為罐頭的世界可以少掉很多麻煩,也不必跟旁邊的罐頭解釋太多(因為我們都是罐頭,就不用解釋啦)。做自己一點都不無聊,但是非常非常麻煩,因為旁邊的罐頭會皺著眉頭一直問:「你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不跟大家一樣就好了?」有意思的是,聽說需要解釋的東西,才有珍貴與獨特之處。

 

寫到這裡,想起了17歲那年讀台南一中時,寫在檯燈上的座右銘「路,會彎;但路,會是美的。」

●整合內在喜歡與不接納的自己──並存練習

當「不接受的自己」與「喜歡自己的部分」瞬間整合的時候,我們得以維持真實,並且可以著地,於是有機會不耽溺於自己做得很差的部分,也看見生命中其它的美好與努力。

身邊許多朋友常常迷惑著,「真實」與「說實話」之間的差別。有些人覺得,如果要活得真實,就必須要說實話。我的想法是,兩者要分開來看。真實,是對自己;而說實話,是對別人。換句話說,對別人說實話,是為了對得起別人;而真實,是對自己說實話,所以是真正的對自己負責。

幾個年輕朋友接二連三地問我類似的問題:「哈克,同事約我吃飯,可是我不喜歡跟那個同事吃飯,怎麼辦?」這個疑問表面上聽起來挺白痴的,就說「我不餓」就好了呀!可是,白痴的背後,常常是因為心裡有一份堅持,就是「我不想說謊」。

不說謊,是一份願意,是一份堅持,即使這樣會活得比較辛苦。我佩服這樣的堅持與願意,同時,也覺得如果真要活得好,與其堅持對別人不說謊、說實話;不如好好來學習如何對自己說實話,活得真實。

●接納內在真實自我的3步驟

我們以前面「不喜歡的同事約我吃飯」為例,來說明如何對自己負責,讓自己活出真實的3步驟:

步驟一

禮貌性地回答(對別人不完全說實話):「謝謝你邀請我。但我今天早餐吃得很飽,我先忙一下,等告一段落後,隨便吃一下就好了,你先去囉!謝謝你。」

步驟二

真實(對自己說實話。在心裡跟自己說,或者小聲地自言自語):「我知道自己是因為並不享受跟這個朋友一起吃飯,所以剛剛才那樣說。同時,我也知道,對於朋友,我有我的偏好,有些我很喜歡,有些我想保持距離,我接納這樣的自己。」

 

步驟三

對自己完全真實:「(在心裡跟自己說,也可以自言自語)剛剛我選擇不說實話,是為了照顧我自己,讓我生活過得更好,同時我知道真正的實話是什麼。這是我的選擇,我喜歡這樣的選擇。同時,有機會而且自己狀況好的時候,我願意選擇更打開自己,多認識身邊的人。」

步驟二和步驟三的差別在於:步驟二的內在對話是「是的,這是真實的我。」這樣的對話,是把真實的自己認回來。但是,如果只有認回自己、接納自己,有時候會因為太安全、太舒適,而變得有點怠惰、不長進。

不長進的人,一不小心就會變得不太可愛,因而不被喜歡。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才需要有步驟三的存在。步驟三做的是:站在認回自己/接住自己的基礎上,打開可能,願意嘗試原本不熟悉、不確定的其他可能。因為敢嘗試,所以會有成長、有精采、有豐富,因而活得有意思。

上面這3個簡單又可操作的步驟,說不定會讓我們更喜歡自己囉!

●讓自己真實又美好的並存練習

許多人以為自己活得挺真實,其實不然。

有人在上台報告前,明明很擔心自己會表現不好,卻一直跟自己說:「我一定會表現得很好!不會有問題的!」這樣的自我激勵,看似很有力量,其實虛到極點了,這樣真的不叫真實,更不會產生力量。從相反面來說,一樣是上台報告前心裡有一份擔心,怕自己表現不好,這時心裡的自我對話是:「完蛋了,這次死定了,唉!」這樣的哀嚎,看似會提醒自己努力準備,其實帶來的也常常是反效果,先把自己給嚇死了。

這樣的兩個極端,都不真實,都沒有對自己說實話。那要怎樣才是真實,才是對自己說實話呢?很單純,只要使用「並存」的概念就可以很健康地操作,試試看這樣對自己說:

「是的,我有擔心,以前的經驗會讓我對自己的表現有挺大的擔心。」

「是的,同時,我也會盡力準備,看看還可以多準備些什麼。」

「是的,我有擔心;是的,我也會盡力準備,這兩個都是我,而我比這兩個還多更多。」

接下來,我們用更清晰的並存句型,來看看可以怎麼把並存的概念落實在生活裡:在句型裡,A是練習的主角(自己),B是陪伴者或自己。也就是說:你自己是A,你可以找一個好朋友當B,來陪伴你一起練習;也可以自己當B,自己陪自己練習,兩者都是很好的選擇。

並存句型 

A:「我想讓你看見我是一個⋯⋯的人。」

B:「是的,我看見你是一個⋯⋯的人。」

A:「我擔心你會看見我是一個⋯⋯的人。」

B:「是的,我也看見你是一個⋯⋯的人。」

B:「是的,這兩個都是你,同時可以擁有這兩個,真好⋯⋯你擁有的,比這兩個還多更多。」

A:「是的,這兩個都是我,同時可以擁有這兩個,真好⋯⋯我擁有的,比這兩個還多更多。」

以前面即將上台報告會緊張的事情來當例子:

A:「我想讓你看見我是一個上台報告用心準備,想要表現得很好的人。」 

B:「是的,我看見你是一個上台報告用心準備,想要表現得很好的人。」

A:「我擔心你會看見我是一個擔心、緊張、焦慮的人。」

B:「是的,我也看見你是一個擔心、緊張、焦慮的人。」

B:「是的,這兩個都是你,想用心準備表現傑出是你,緊張、焦慮、害怕也是你。同時可以擁有這兩個,真好⋯⋯你擁有的,比這兩個還要多更多。」

A:「是的,這兩個都是我,想用心準備表現傑出是我,緊張、焦慮、害怕也是我。同時可以擁有這兩個,真好⋯⋯我擁有的,比這兩個還多更多。」

這個句型看似簡單,可是後座力十足。當我們「不接受的自己」與「喜歡自己的部分」瞬間整合的時候,我們得以維持真實,並且可以著地。這個是我,那個也是我,於是我們有機會不耽溺於自己做得很差的這塊。

因為當我的眼睛貼著我做的很差的小黑點,我就只會看見一片漆黑,而看不見我生命中其他的美好與努力,看不見我的生命原來有這麼大塊!

那天,在心動台灣120的首場工作坊裡,面對著從南到北來到台中的滿場參與者,我有感而發地說了一段話:「完美,不會真好;真實,才會真好。什麼是『真好』?真實而美好,才是真好。」

十幾年來,我使用上面的並存句型來讓自己落地不曾間歇,重新接觸自己、接受自己。親愛的朋友,你有哪些「是的」,等著被深呼吸落地呢?

(作者/黃士鈞博士:心動台灣120發起人,16年專業諮商訓練資歷,彰師大諮商輔導博士、美國馬里蘭大學生涯諮商碩士,具有台灣諮商心理師執照。1969年生於台灣台中。)

>>本文出自《做自己,還是做罐頭?-勇敢挺自己的第一堂課》一書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07/28 18: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書是活的

書是活的,他走出來貼近你。 而他不在乎你在背後談論他東長西短, 他也不在乎你劈腿好幾本。 這是一種愛吧。 我這個人啊,一講到閱讀,人都醒了。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