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4
  • Jul
  • 2017

附實例教學!心理諮商師授和孩子零距離的「傾聽技巧」!

作者 采實文化

2017/07/14 16:17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支持孩子的情緒,讓他覺得被理解

「我越認真聽孩子說話,就越會不自覺的想表達意見或開始嘮叨。」

這樣的父母也許很多,的確,對於一直只會假聽孩子說話的父母來說,「先讓心變得透明,再聽孩子說話」是相當困難的。假如想毫無遺漏的完全感受孩子的心,就必須改變長期以來聽孩子說話的方式。具體而言,究竟應該怎麼做呢?答案其實非常簡單。

 

「我希望你……」

「我不希望你……」

只要先把這些心情全部束之高閣即可。此外,盡量不要抱有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或是期待,在沒有任何堅持的狀態下,去聽孩子說話。

假設孩子說:「今天在學校,我因為沒有向老師問好,所以被罵了。」父母心中往往會湧上「咦?你被老師罵了?」、「怎麼會沒向老師問好呢?真是沒禮貌」等情緒,一不小心就脫口責備孩子。

這是因為在父母心中,最先出現的情緒是「我不希望你被老師罵」、「我希望你是個會好好打招呼的孩子」等。

倘若劈頭就責罵孩子沒有打招呼,對話的主題就不再是孩子的心情,而變成父母的斥責了。此外,就算忍住了口頭上的責罵,只要父母心中還有憤怒的情緒,就沒有辦法打開心中的天線,完全接收孩子此刻想要傳達的感情。孩子們會敏銳的感受到「爸媽不懂我的心情」、「爸媽否定我」,而不想再繼續說下去。

因此,首先把「我希望你這麼做」、「我不希望你這麼做」的心情拋到一邊,保持心情平靜。請將「我希望你能做個有禮貌的孩子」、「我希望你成為一個能被老師誇獎的孩子」等想法,視為和「此刻孩子想說的事情無關」的事,暫時拋諸腦後。

其次,去感受「這孩子被老師罵了之後,心情到底如何呢? 」孩子突然被罵,可能嚇了一跳,也可能一整天心情低落,父母必須體察那句「我被老師罵了」背後的真意。

●「努力感受孩子想法」的傾聽方式

孩子:「今天早上我沒有向老師打招呼,結果被老師罵了。」

家長:「你被罵了?」

 

孩子:「嗯。」

家長:「一大早就被罵,你一定嚇了一跳吧。」

孩子:「嗯,我嚇了一跳。因為我不知道老師在那裡。」

家長:「原來是這樣啊。」

孩子:「可是老師突然在我旁邊大喊,而且是在大家的面前⋯⋯」

家長:「在大家的面前,這真是讓人難為情。」

孩子:「真的很丟臉耶。老師以為我故意無視他,所以超生氣的。」

家長:「老師自己誤會,卻又罵人,真是不顧別人的感受。」

孩子:「嗯,就是說啊。」

父母若能不受自己的想法所影響,只用這種單純的方式去聆聽,就能展開一段以孩子心情為主體的對話,這就是「讓心變得透明,接受孩子的話」。

●用「同理心」回覆對方的言語

 

不過,假如只是聆聽、理解,並不能稱之為「接受」,或者只是把聽到的事實複述一次,也無法讓孩子覺得「情緒得到支持」。傾聽時的「接受」是體察到對方話中的感情,並化為言語回覆。

例如你在開車時說:「湛藍的大海讓人心曠神怡。」但是同車的人卻說:「其實海是沒有顏色的,只是因為陽光裡的紅色光線被水吸收了,所以看起來才像是藍色的。」你是否會覺得自己的心情沒有被對方理解呢?    

若沒有體察到說話者當下的心情,做出「真的好美」、「光是望著大海就覺得心情好平靜」等回應,相信說話者就不會覺得自己「被理解」。尤其是當我們試圖透過傾聽去接受對方的悲傷、不安等負面情緒時,更是必須想像對方所感受到的情緒,予以理解,並以陪伴、支持的言語回應。例如上述的狀況,便可以回應:

「看著大海,疲勞的心情就會獲得舒緩呢。」

「在這片雄偉的景色下,壓力都得到了釋放呢。」

要做到這一點,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同理心」。所謂的同理心就是「抱持與對方相同的心情」。當孩子說:「朋友用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嘲笑我,我很生氣」時,如果只回應:「你被同學當成笨蛋嘲笑了啊。」孩子便不會覺得「得到理解」。

●「孩子無法覺得得到理解」的傾聽方式

孩子:「今天小翔說我不管再怎麼練習,都不可能被選去參加接力賽跑。」

家長:「小翔這樣說?」

孩子:「他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笑我,我好生氣喔。」

家長:「也就是你被看扁囉?」

 

孩子:「嗯⋯⋯」

請不要像這樣只是站在客觀的角度確認事實,而是想像孩子的情緒並將它化為言語。

●「讓孩子覺得得到理解」的傾聽方式

孩子:「今天小翔說我不管再怎麼練習,都不可能被選去參加接力賽跑。」

家長:「小翔這樣說?」

孩子:「他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笑我,我好生氣喔。」

家長:「這樣啊,你一定覺得被看扁了對吧。」

孩子:「嗯。我覺得被看扁了⋯⋯」

家長:「聽到朋友這樣說自己,一定很生氣吧!」

孩子:「對啊。」

父母應該像這樣將孩子的憤怒、悲傷、恐懼、不安等情緒全部放進心中,讓自己感同身受。

「好像被看扁了似的,感覺一定很差。」

「這種心情一定很讓人受不了吧。」

「你一定覺得很不甘心 。」

也可以用上述的話來回應。這時必須注意「不要太拘泥於確認事實」,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和誰起了衝突等事實,確實都是父母很想了解的,但是為了掌握正確的事實而不斷追問,或是在孩子說到一半的時候,不停質問事情的前後關係,就很可能忽略掉孩子最重要的情緒部份。

倘若父母像連珠砲似的一直追問自己想知道的細節,例如「是誰說的    」、「對方說了什麼」、「還有誰在場」,孩子在敘述時,就無法聚焦在自己的情緒上,同時情緒得到接納的感覺也會降低。大部分的狀況下,在聆聽孩子說話時,事實可以留待事後再確認,有些時候甚至根本不必確認。

●給予肯定的回應,也是一種傾聽

說到「同理孩子的心情,並化為言語回應」,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好。就算能想像孩子的心情,但是要轉換為讓孩子覺得「沒錯,就是那樣」的言語,或許也相當困難。這時,即使只是簡短的肯定回應,孩子也都能確實感受到「得到了解」。

「嗯、嗯。」

「對、對。」

「喔,原來你這麼想啊。」

「原來你的心情是這樣的啊。」只要認真聆聽,即使回應簡短,也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如果一直持續下去,孩子一定能好好的向父母分享自己的心情。

就算無法說出以下的敘述:

「你一定很難受吧。」

「你一定雀躍得睡不著吧。」

簡單的回應也可以:

「你一定覺得很累、很想哭吧。」

「你一定很興奮吧。」

有時候,我們以為理解孩子的心情,並以言語回覆,但自己的判斷卻和孩子真正的心情有所出入。當我們對孩子說「你一定覺得很累、很想哭」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說:

「我才不會因為那種事情哭呢。我在生氣啦。你真的很不懂耶。」

即使如此也沒有關係。這時,父母可以說:「喔,原來如此。真抱歉我沒有體會你的心情。你可不可以多告訴我一些你的想法呢?」並繼續認真聆聽。對孩子來說,父母認真的聽自己說話,才是最重要的。

●不用道理回應,孩子才會說真心話    

「既然是朋友,就應該互相幫忙。」

「朝著目標努力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抱著感恩的心,才是了不起的孩子。」

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如果按照倫理、道德或一般常識來回應,孩子便會覺得父母「不懂自己的想法」,這是因為他們覺得父母是用理性來回應感情的緣故。

●「用道理回應孩子感情」的傾聽方式

孩子:「我今天和洋介吵架了。因為那傢伙在打電動的時候插隊⋯⋯」

家長:「哎呀,這樣啊。」

孩子:「都是那傢伙突然插隊啦    害我好不容易升級,全都泡湯了。」

家長:「這樣啊?可是我們不可以和朋友吵架,你們要相親相愛才行啊。」

孩子:「可是,是那個傢伙不排隊啊。我花了好多工夫才打到這裡,很累耶!」

家長:「就是這種時候,才應該要好好溝通,人是可以靠溝通解決問題的生物呀。」

孩子:「可是⋯⋯」

像這樣說道理,孩子的心情不僅無法得到抒發,甚至越說越容易在心裡留下疙瘩。

「和朋友應該好好相處」的道理,孩子當然明白,但是此刻他只想表達遊戲進度報銷的不滿情緒。我們必須用感性回應感性,同時這份感性必須和對方的心情完全吻合。

●「用感情回應孩子感情」的傾聽方式

孩子:「我今天和洋介吵架了。因為那傢伙在打電動的時候插隊⋯⋯」

家長:「哎呀,這樣啊。」

孩子:「都是那傢伙突然插隊啦。害我好不容易升級,全都泡湯了。」

家長:「那你一定很失望吧。」

孩子:「對啊,我打到這裡很辛苦耶。結果卻⋯⋯」

家長:「這樣啊。真的很辛苦呢。」

孩子:「我本來想向洋介炫耀一下的,唉!」

家長:「你本來想讓洋介看你的成果對吧!」

孩子:「對啊    因為我每次都輸給洋介嘛。上次打電動的時候也是⋯⋯」

用言語把感情表達出來,孩子的心情就能變得輕鬆,並且轉移到下一個話題。假如把父母的價值觀或成功經驗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會被夾在中間,無法說話。

關於道德和社會常識,還有一個更需要注意的重點,那就是仿效父母的倫理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對孩子來說並不一定是最好的。孩子所身處的社會,正以極快的速度變化,孩子周遭的環境瞬息萬變,父母小時候的「最佳選擇」,幾乎已經無法適用。

這幾十年來,孩子們所身處的環境中變動最大的一點,就是社會逐漸趨於真實。過去在大人的過濾下,資訊以及世界的動向對孩子來說都是遙遠而模糊的;然而現在透過電視和網路,孩子便能直接吸收,而且數量非常龐大。這些累積在孩子心中的資訊,都是一種間接的體驗,因此,孩子們懂的其實比父母想像的更多。

此外,何謂成功或幸福的人生呢?這些價值觀,也正以飛快的速度改變,就算把自己小時候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也不一定適合。聆聽孩子說話時,父母總是會情不自禁的想說出自己的意見:

「這種想法在大人的社會裡不適用。」

「所謂的學校,所謂的朋友,所謂的學長,應該是這樣的。」

「用這種觀點來選擇學校和工作才會順利。」

但是,父母那一代所謂「只要這樣做就不會錯」的理想和經驗談,並不一定正確。非但如此,像這樣被強加灌輸價值觀的孩子,漸漸的就不會再把自己真正的心情告訴父母,甚至會活得很痛苦。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07/14 17:33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采實文化

◆健康生活.心靈勵志.親子童書◆ 采實文化,致力幫助個人與家庭,達到理想生活。專注「健康養生」「健身減重」 「人文關懷」「心靈療癒」「親子教養」「童書繪本」,精心製作的每一本書, 都是為了讓讀者遇見更好的自己,更安康的生活、更淵博的知識、更強韌的心 靈、更美好的未來。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