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3
  • Jan
  • 2017

被討厭的勇氣──表達己見,寵辱不驚,是一生的課題

作者 換日線

2017/01/23 11:12
▲圖片來源/轉自換日線

(作者/《換日線》曾佳婕/Small Talk )

我在大學開設的課程經常讓學生練習英語口頭報告。這項課堂活動可是項大工程,不是上台講完就了事。通常助教會把學生報告的過程錄影下來,讓學生事後回顧檢討,寫自評;同時學生也會收到一疊全班同儕互評的書面資料。

 

這麼大費周章的目的是讓學生花時間反思自己準備過程的心得、感受,並消化同學們的建議,做為下次努力的目標。接著,我還會抽空跟學生個別約談,聊聊他們在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給予實質建議。

其中有兩名學生的個別約談讓我印象深刻,讓我開始思考學生在面對他人的批評與讚美時,如何健康解讀回饋意見(feedback)的議題。

其中一位學生上台報告時,可以明顯感覺到他非常緊張。緊張其實是預料中事,畢竟除了少數天生的明星外,誰上台不緊張?英國《衛報》就曾做過調查,大多數人都認為公開說話是比死亡還讓人恐懼的事。

有上台恐懼(stage fright)是人之常情,但這位學生似乎還受其它心理因素影響,讓他在台上不管肢體或口語表達都非常緊繃僵硬,大家看著也有些為他擔心。

●公開演講的心理創傷

私下約談時,我問這位看來內向的學生是否以中文報告時也如此緊張?他說的確是,並透露或許跟小學有次上台報告時,因緊張忘詞,在台上愣住,腦海一片空白,久久說不出話來。當時的老師很不耐煩地斥責,要他下台。這挫折經驗太深刻,讓他此後只要有機會上台就忍不住會想起那時的創傷經驗,反而報告得更不順利了。

我聽了覺得很心疼。一方面可惜這孩子的實力跟想法應該被聽見,但他若不克服這心魔,日後口頭報告難免吃虧。一方面也更警惕自己,在教學時對學生說話要更謹慎,畢竟當初那位小學老師應沒料到自己一句語氣較急促的無心話語會刺傷學生,讓他日後即便讀到大學了,還為此所苦。

我花了很長時間跟學生聊,試著讓他知道,當時老師的不悅應該不是針對他,或許是擔心課程進度等其它原因,鼓勵學生不需放大這挫折經驗。我也建議他一方面可以把這些心理壓力書寫下來,也推薦他去讀讀如《被討厭的勇氣》這類心理方面的書籍。

另一名學生則問我,他在報告的過程中,觀察到聽眾們的反應不如預期。他精心準備鋪的梗沒人笑,反而在他沒料到的地方,觀眾反應較踴躍。很多口語表達專家如 Lars Sudmann 會建議我們在演講當下,其實不須太過在意觀眾。在準備演講時,心中要以觀眾需求為主,盡量客製化。演講進行中,也該隨著觀眾反應臨機應變。但終究不宜太過揣測觀眾心中想法,因為過度在意反而有可能自亂陣腳。

上述兩個例子讓我開始思考,台灣學生是否太過在意老師、同儕評價,一旦遇到不如預期的反應,缺少自己的表現有可能不被青睞的心理準備,簡而言之,缺乏「被討厭的勇氣」?

●接受批評與意見,美國大學生相對坦然

在台灣升學主義的壓力下,我能夠理解在求高分高 GPA 的競爭環境中,學生們無論如何希望獲得肯定的渴望及焦慮。但這種過度在意是否也反映了學生較沒自信或不理解為何要上台報告的本質與目的?上台報告,其實除了是個練習口語表達,展現創意、思考成果的舞台,更是與人腦力激盪、意見交流的絕佳機會。

 

在意的重點理應是自己的想法能否正確而有效地傳達給觀眾,而不只是老師喜不喜歡我呈現的內容(這也是為何我堅持在課堂上由同儕及助教多方給意見,而非老師是唯一有權給回饋意見的一方)。

相較之下,美國大學生似乎較有隨時準備接受批評意見的心態,或許這與他們大多很早就需要自食其力,半工半讀,提早入社會的生活經驗有關。第一學期在美國教書時,我以大量讚美及鼓勵代替批評,就算給改進的建議也表達得十分婉轉。但我發現有些學生聽了太多正面評價,反而會不安,讚美給得太頻繁浮濫,反而就失去了意義。

所以後來我也調整態度,讓課程更有挑戰性。而大部分學生對於根據老師或同學善意指出的建議,進而改進的學習過程都能坦然接受,並不害怕被批評,因為他們深知拒絕接受批評就是拒絕進步的機會。若台灣學生也能更坦然面對他人評價,就算受到批評也將之視為可進步的契機,或許更能真正享受學習過程,並從中獲得成就感。

不管在學校或職場,難免會遇到他人評價不如預期的時刻。這些負面意見有時客觀,有時主觀。若是前者,不妨當自己學到了寶貴的一課,虛心接受外,還要感謝有這樣難得的經驗,得以知道自身侷限及日後該努力的方向。

但有時很無奈,受到的批評並非自己能控制的因素,例如剛好不符主事者主觀的期待,抑或不巧被掃到颱風尾,無端被波及,不受青睞。對於這種因主觀認知與學習無關的負評,則應迅速拿捏分寸,淡然處之,勿鑽牛角尖,影響表現或自信心。(註一)

●即使身為老師,也在學習「寵辱不驚」

當然,要做到「寵辱不驚」是一生的大課題。身為人師,我也還在修練努力中。剛開始教書時,大都收到相當正面的評價。但在一百個學生裡,只要一個學生給了較低的評鑑分數,剛開始收到時,也會耿耿於懷,患得患失,忽略其他九十九人的正面回饋,糾結在那個負評。人有時會忘記,自己不可能討好所有人。

事實上,不管準備多充分,預設自己的表現會得到一致的掌聲,那或許是不明就裡、夜郎自大的想法。隨著經驗累積,就能慢慢接受不管再用心,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因此只要做到自己的最好,無愧於心,才是重點。

在讚美與批評之間,保留一些空間反思,去蕪存菁,過濾出有幫助的建議,確實需要智慧。面對讚美,不妨大方但謙虛地接受正面肯定與鼓勵,繼續保持優點。面對批評時,則要有能力區分哪些是情緒性的負評或惡意中傷,一笑置之就好。而哪些又是值得參考,有建設性的忠言逆耳,提醒自己要有雅量接受批評,成為鞭策自己進步的動力。

註一:關於如何處理接收惡意中傷、無的放矢、毫無建設性的無端批評而產生的負面情緒,推薦閱讀"The Origins of Everyday Nastiness",這篇文章提到,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得面對透過言語傳達的惡意,不管是人身攻擊的低劣笑話、別人因忌妒而故意給的負面評價,或網路上沒來由莫名的惡意挑釁。

深究其心理,這些人之所以這麼做往往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有缺口。透過傷害別人的行為,他們其實傷害的是自己──因為一個內心健全、生命圓滿的人沒有傷害別人的必要。

>>來信投稿talktalk@tvbs.com.tw、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talktalk@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7/01/23 11:43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50個城市的150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