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8
  • Nov
  • 2016

家,真的是避風港?這個孩子因「被迫扮演父母角色」而心理諮詢...

作者 寶瓶文化

2016/11/18 11:33
▲示意圖/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從事心理諮商、青少年輔導工作近二十年,現為資深高中輔導教師暨諮商心理師。擅長以家庭系統取向及多元文化觀點切入心理諮商、親職教育工作。)

●如受詛咒般的清明節

「如果每年的農曆年是已婚女性的惡夢,那麼每年清明節的早上,就是我一年之中最不想醒來的日子。」

 

據他自己說:近10年來,每一年的清明節前後一至兩個月,都是他一年之中狀態最低迷的段落。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我掃墓到一半,接到我媽的急電;我爸明明就在我身邊,但我媽是打給我,不是打給我爸。我立刻衝回家,破門、奪刀,收拾一連串兵荒馬亂、荒謬至極的自殺鬧劇。」

他啜飲了一口茶,緩一緩自己的情緒。

「還有一年,我必須出動波麗士大人到家裡,用警察嚇阻正把孩子打到半死的大人。」

他指的是他的弟弟。幾年前,老婆跑了,獨留他與女兒共同生活,從此一直賴在家裡讓老父母養,既不出門工作,又成天酗酒,喝醉後三不五時就打小孩。

「去年,我論文急如火燒,差點畢不了業,但還是要來回斡旋於原生家庭裡的突發狀況。有時候,整個晚上論文沒寫到半個字,被迫擱置一旁,卻需要寫好幾封信,分別給不同家人;針對不同人,有的要安撫,有的要喝斥禁制,有的要支開,只求不要給我壞事就好。」他的孤單與無力,全寫在臉上。

「辛苦了!看來,你在家裡幾乎取代了你爸媽的功能。我猜想,這過程應該帶有不少情緒,對吧?」遇到一個處境與我如此相似的個案,我自是明白那過程有多辛苦,情緒也忍不住翻攪了起來。

「謝謝老師看見我的辛苦。」他深呼吸了一口氣,接著說:「唉!其實我爸媽沒有對我不好。真的,沒有不好!對我不好,讓我辛苦的,是他們身上沉重的文化包袱,是大家族裡獨子、嫡長孫的位置,所以他們希望我可以出人頭地,不會像他們一樣被瞧不起。

●強悍,是為了保護父母

他說:爸媽的善良與熱情,被家族宗親視為懦弱。每年清明節掃墓後的宗親會,上百人的族親,有好幾戶有錢人家,以及不只一個平時為躲債而「跑路」,只在一年的這一天出現。

但,不管是有錢的,躲債的,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對他爸媽頤指氣使。甚至,連爸媽跟他們打招呼,他們都可以無視,卻與家族裡其他的有錢人熱切互動。只有遇到他時,會客氣點叫一聲「洪老師」。

 

「至於有錢人家,三番兩次假裝好意送我爸媽健康食品,他們感謝、收下。經過我手時,我卻發現:所謂禮物,是他們出清倉庫裡過期的健康食品。」

他難忍氣憤地說:「假仁假義施捨,但卻是欺負我爸媽不識字,也吃定他們就算發現,這口氣也會『吞下去』。直到有一次,我真的氣壞了!故意在公開場合,拿著其中幾瓶,大聲說,『這一瓶不是過期了嗎?那一瓶也是……每一瓶都是!是誰故意送過期的健康食品給你們?』」

「知識,會長出令人不可小覷的力量」,那一刻,他終於懂了。也深刻明白,何以爸媽要給他受這麼多教育。

「今年的清明節宗親會,我吃飯吃到差點翻桌走人。但我知道,我爸媽會因此感到難堪,不希望我這樣,我只好強忍下來。」他說。

「怨懟他們的同時,我們也常帶著對他們很深的心疼與不捨。就是這樣的糾結,每每在想要殘忍地劃下界限時,也屢屢縮了手。往往只能用更加逃避的方式,甚至很抗拒接來自原生家庭父母與手足的電話,卻又因此感到自責與罪惡。」

聽我說完後,他目不轉睛地看著我,紅了眼眶,「老師,謝謝你!沒想到有人可以這麼深刻理解我的感覺與處境……」

事實上,我們常常一邊抱怨著父母,一邊保護著父母,但心裡面真正希望被貼近與被理解的,是我們對父母糾結的愛,而非那些抱怨。

因為,如果不是出自於這份愛,也許早就逃離家園,撒手不管,又何須如此辛苦?堅強捍衛,不輕言離開的背後,支撐著的,正是這份出自天性,從未懷疑且堅定的愛啊!

●心理師暖心分析

面對父母,所產生的矛盾情緒,容易讓身為子女的我們進退維谷。

曾有位來求助的個案,與我分享一段話,道盡子女的煎熬處境:「大家都說:家,是避風港。他們還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為什麼,每當我靠近一點時,傷痕累累;疏遠一點時,又歉疚糾結?」

 

但即使如此,我們最終鮮少選擇離開,而是繼續留在關係裡,往原生家庭靠近。

諮商歷程中,很多案主在意識到自己抱怨的背後,其實是不願意且拋不下原生家庭之後,心境反倒產生微妙的變化,開始轉而思考:既然我與原生家庭的界限劃不開,那麼,該怎麼調整好,讓自己更有能量,更具影響力?

於是,很多人選擇面對,不再逃避。並透過任何可能的機會,告訴原生家庭成員:如果你們要仰望我、依賴我,協助處理家中事務,那就得積極合作,而非互扯後腿,內耗家庭動能,使得全家人持續陷溺在困境裡。

奇妙的是:逃避時,我們往往只看到傳統華人文化家庭下的角色壓力與限制,大到讓我們能逃多遠,就想逃多遠;決定面對時,卻開始看見壓力背後相對應的權力,想著如何借力使力,好讓我們自己重拾控制感。

●療心練習與叮嚀

「消極逃避」與「積極面對」這兩種問題處理策略大相逕庭,分別衍生的情緒也截然不同。

試著把過去面對原生家庭時,令你感到困擾的情境,以及你所慣用的因應策略寫下來,感受一下自己在那些情境下的情緒。

接著,根據情境,擬定出「積極面對」的因應策略,並於執行後記錄自己的情緒感受。

「情緒覺察與行動方案選擇」練習:

令你困擾的情境:

一、過去的因應策略:

 

二、舊有(逃避)策略所引發的情緒感受:

三、「積極面對」的因應策略:

四、(執行完畢後)的情緒感受:

「情緒覺察與行動方案選擇」練習示例:

令你困擾的情境:原生家庭遇有事情發生,父母、家人會狂call我手機。

一、過去的因應策略:看到他們的來電(或訊息),拒接、拒看、拒回。

二、舊有(逃避)策略所引發的情緒感受:煩躁、生氣、自責。

三、「積極面對」的因應策略:接聽電話,接收他們的期待後,要求召開家庭會議,並於會議中面對面公開討論「分工」、「約法三章事項」……等。

四、執行完畢後的情緒感受:篤定、從失控狀態中找回控制感、減緩不安與自責、感覺到自己很有力量、有全家人一起努力的感覺……等。

將原生家庭中多個令你感到困擾的情境,按照上述的方法反覆進行書寫、整理,常能逐漸感受到文字的提升力量,並且搭配行動方案,選擇練習與實際操作,你將會發現:相對於原先滿溢的無助與罪咎感,面對困境,其實我們都擁有選擇權、都具有力量,而非只能默默承受或逃離。

>>本文出自《鋼索上的家庭:以愛,療癒父母帶來的傷》一書

>>來信投稿vanchang@tvbs.com.tw、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11/18 16:04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寶瓶文化

  • 寶瓶文化以最旺盛的企圖心在出版市場出發,「把事情做大」是寶瓶創社的信念。我們有最專業的精神與非如此不可的決心。我們深信,要做出版,就要做大眾出版,而以我們的專業、決心與意志力,必能讓作品有最完美的呈現,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未來,寶瓶將繼續努力出版高品質且適合大眾閱讀的好書,希望藉此努力,能讓讀書成為全民運動!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