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6
  • Feb
  • 2016

借鏡西方:從小就過情人節,從送禮建立自信

作者 呂佳穎

2016/02/16 16:29

(作者/呂佳穎)你的情人節是怎麼過的?又是從幾歲開始過情人節的?問人家這兩個問題,會不會太白目?會這樣說,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文化,普遍認為應該是長大後,至少要滿18歲,才會光明正大的過情人節。但是我的這項認知,卻在美國被徹底顛覆。

 

顛覆?顛覆什麼?

老美本來就比我們開放,更何況情人節這玩意兒本來就是從西方傳到台灣的,更直白的人還會說這是商人創造的節日,有什麼好討論的。只是當我看到孩子拿回來的月通知單,寫著要「Valentine’s Day parties」時,我真的有嚇到,因為我的孩子一個小三,一個小一,真的很難想像才七、八歲的小男生,就要過情人節。美國社會是比較開放沒錯,但是這樣未免也太開放了吧!?

Party前一天,在美國已經待了很多年的朋友來電。

「妳幫孩子準備禮物沒有?」

「禮物?什麼禮物?」

「情人節的交換禮物,要給全班所有同學的。」

「蛤....」,我的這聲蛤,說有多大聲,就有多大聲 

就當我的「蛤」,還沒結束那長長的尾音時,朋友已經自顧自地說,「要包裝和卡片喔」,要讓同學知道這是孩子給的。這是規定嗎?朋友說也不是,但是學校會在情人節當天,如遇到假日就提前一天辦個Party,讓孩子吃吃喝喝,也鼓勵孩子交換禮物,與其說是規定,不如說是文化吧。而學校的用意是,讓每個孩子透過收禮物的過程,知道自己是受歡迎的,進而建立自信心。

儘管我半信半疑,還是跟朋友一起到Target去買禮物,我想說應該就是到小孩的文具區去看看,結果一到平常的文具區,發現文具區的所有商品已經被下架,取得代之的有關小朋友的情人節禮物專區。轉進去一看,我下巴真的差點掉下來,因為架上竟然已經差不多快空了,剩下的大都是含有花生的巧克力。而這產品會滯銷,是因為很多人對花生過敏,因此能避就避。

我們不得不轉戰其他店,我跑了第二家店才買齊需要的糖果、巧克力、卡片、鉛筆和包裝袋。會想買鉛筆是因為,不想讓孩子吃太多糖,更何況鉛筆是必需品,同學們應該會喜歡。那天孩子下課,開始包裝禮物,他們同樣半信半疑,因為沒聽老師說隔天要帶禮物,我說沒關係「禮多人不怪」嘛。

 

我們母子三人,就這麼做起手工藝。開始把所有的禮物裝進袋子,鉛筆的圖案也分男生、女生分類裝好。不過, 他們對包裝的袋子都是桃紅色的愛心圖案,很不滿意,希望也能分男生、女生,當我說沒得選,因為店裡的架上只剩這個,孩子才不再堅持。接著開始寫卡片,來美半年的他們,還無法完整拼出同學的名字,怕出錯失禮,我建議乾脆在To的那欄空白,只要在From那裡,寫上自己名字,讓收到禮物的人知道是誰送的就好。

「我好像在辦簽名會...」,孩子一口氣簽了20幾張,原來在準備禮物的過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已經建立起來了。儘管如此,我還是沒那麼相信,會全班都準備禮物,那天下課,還在校車上的孩子,已經對著我高舉手上的牛皮紙袋,那是早上我幫他們準備裝所有禮物的袋子。

「媽媽, 大豐收,大豐收...」,每個同學都送我禮物。孩子的聲音充滿了興奮 ; 臉上的笑容,更是又大、又燦爛,看著我也跟著開心了起來。回到家後, 孩子把每包禮物都打開,也仔細看著裡頭的卡片,「他的字好漂亮」、「他也有送我禮物,我本來以為他不喜歡我的」,兩兄弟支支喳喳的分享收禮心情。無形中,孩子和同學之間的距離又拉近了不少。

 

很多人都說老美比較有自信,敢於表達自己,也比較有創意,我深深覺得這些優點,是人家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從小就刻意去養成的,這從孩子學校的情人節Party,就能瞧出些端倪。而這樣的文化,人家不會特意講,而是你必須用心去發掘和融入,很慶幸朋友的一通電話,提醒我要更用心地去體會美國文化,而不是凡事都以自己既有的觀點去思考,這麼一來不就枉費來這一遭了。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呂佳穎

我想念我的麥克風。拿著它做訪問、趕稿、做帶,何其有趣,何其豐富!如今,陪著孩子丈夫來到美國,和家鄉保持距離,觀察時手上的麥克風變成了鍋鏟,卻發現對台灣更熱愛也更期待。老手記者,新手煮婦,諸公敬請指教!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