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翻轉白色巨塔!居家醫療 助長輩在地終老

記者 王薏絜 / 攝影 張鎮安 報導
發佈時間:2017/07/16 16:05
最後更新時間:2017/07/16 17:40

其實不少老人家因為行動不便,藥物都是由家屬去醫院拿,但醫生得隔空看診,可能無法對症下藥,長輩往返一次醫療院所不容易,透過居家醫療,醫生走出白色巨塔,將診間搬進家中,可以減少病人往返醫院付出的成本、家屬陪病時間,對高齡社會很需要。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踏出醫院困難,走進家裡更困難,人家會認為你是詐騙集團。」

這或許是最熱血的「詐騙誤會」了!

護理師準備醫療耗材,北市聯合醫院家醫科醫師李俊秀一路往陽明山上走,滴滴答答的雨,沒這麼好開,就像當初要走出白色巨塔到府看診,也有一些心態的周折。
 

北市聯合醫院家醫科醫師李俊秀:「我本來也覺得其實你民眾有需要,你就是會到醫院來找我,我們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人有需要,其實他沒有辦法或不知道到醫院來。」

車子沒辦法完全開進去,醫療團隊只得徒步,這對健康的人來說都有些累了,更何況是行動不便的長輩或病人。

阿嬤看到醫護人員,立刻碎念一下老公,這可是經過時間相處培養的信任感。

醫生彎腰蹲著,在不大的空間裡幫曹伯伯處理傷口,客廳就是診間,高齡社會來臨,失能、失智長者越來越多,不方便去醫院,由家屬代為掛號領藥,但這樣就是隔空看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我碰過家裡邊一天吃24顆藥的,這個藥心臟在這邊拿,肺臟在這邊拿,腎臟在這邊拿,那裡面又有一些重複用藥,一天吃24顆又不是在吃飯。」

根據健保署評估,病人接受居家醫療後,用藥重複率降低,身體比較健康,也讓急診率下降快20%,「眼見為憑」才容易給最適切的診斷,居家醫療就是解方,走入家庭不只是護身,給的還有關懷支撐,像曹阿嬤多年來照顧公婆和孫子,面對曹阿公的腿有傷卻常亂買藥,她說自己好累。

長輩曹何鳳英:「他比較聽醫生的話,……(哽咽拭淚)。」記者:「妳的意思就是不聽妳的話?」長輩曹何鳳英:「對啊,我還被他罵。」
 

阿嬤的眼淚,流露老老照顧壓力不小!而醫療團隊來到家中,像營養師還會檢視冰箱,幫你注意飲食,這些都是沒有走出醫院很難辦到的。

北市聯合醫院家醫科醫師李俊秀:「醫病關係我覺得有一部分是時間,時間可以來幫忙培養的,比如說我來這裡幾次,每次都是10、20分鐘,20、30分鐘,如果我在診間,可能每次(問診)都是2、3分鐘,3、5分鐘。」

醫病關係在診間、病房外,熱度重新燃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居家醫療照護人數是全台灣最多,佔了12%。

而想要實踐在宅老化,社區裡的醫療網絡很重要,但全台灣10301家西醫基層診所,截至106年6月底,只有1071間診所參與居家醫療,比例真的不高。

北市聯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怡龍:「我要幫你做檢查,你頭歪這邊。」
 

81歲的陳伯伯躺在沙發上,醫生幫他做頸部超音波檢查血管,過去曾經腦中風過,身體右半邊不方便,他自卑不喜歡出門,反而越來越退化。

患者陳伯伯弟弟:「自從醫療團隊過來,跟社工過來之後,現在走動還有一切運動,手以前差不多是這樣,沒有辦法像現在這樣動。」

北市聯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怡龍:「他一開始也很抗拒我們進來,他相當抗拒我們去介入他的生活,但是我們就是好說歹說,騙了很多次,每次來關心他啊。」

多顧茅廬敲開心房,陳伯伯舉起不靈活的右手給我們看,秀出他的進步,和醫生兩人都笑得很開心,醫病關係比在醫院裡更靠近,這樣直接的感動,讓醫師更願意走出來看診。

只是居家醫療要成功不能只靠醫生的佛心,還得要更多誘因,居家訪視費雖然健保點數1553點,比門診診察費的332到398點要高很多,但一個上午最多跑4戶,差不多6千多元,而在醫院一次門診若看40個患者是1萬4千多元,想辦法讓給付,和醫生付出的心力拉近,或許能讓更多醫師跳脫舒適圈,走出白色巨塔,這場醫療革命需要整個體制動起來,才能改變翻轉,獲得更有品質的高齡未來。

◤EF海外遊留學專家◢

👉最後倒數!暑假海外遊學團/營隊報名即將截止

👉半年/一年也可以「微留學」,高達60,000元折扣

👉給自己一個遊學假期,同時提升語言及國際觀


◤獨家名人娛樂◢

👉藍心湄:單身是選擇 學會4件事活出精采

👉蔡依林、孔劉等男神、女神單身霸氣金句

👉少女心噴發!此生必看「甜寵劇」片單


#老人家#藥物#醫院#看診#對症下藥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048

0.0619

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