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學習的理由是......?她沉默了23秒 終於回答

記者 陳怡靜 / 攝影 林哲鴻 報導
發佈時間:2016/08/11 17:57
最後更新時間:2016/08/12 14:45
▲圖/牽猴子/21歲的楊逸帆耗時7年拍攝《學習的理由》
▲圖/牽猴子/21歲的楊逸帆耗時7年拍攝《學習的理由》


「你覺得讀書的目的什麼?」

 
這是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但對台灣學生來說,答案似乎很不容易。年輕導演楊逸帆14歲時第一次把鏡頭轉向朋友,連續7年,他記錄著朋友對學習的變化,紀錄片《學習的理由》寫實反映出台灣教育現場的荒謬與焦慮,明(12日)將登上大螢幕,彷彿一種對教育的控訴。


紀錄片確實讓人震撼。當時國中的楊逸帆不經意地拋出問題:「妳覺得讀書的目的什麼?」鏡頭前的女孩沉默了,眼睛眨巴眨巴地,出神地望向遠方。她足足沉默了23秒,那長達近半分鐘的空白,空氣凝結、觀眾屏息,直到她說出:「……讓我們以後出社會……可以不會死掉吧。」

21歲的楊逸帆從小在自由環境長大,母校宜蘭縣人文國中小是體制外學校,沒有考試與排名,學生做各式各樣的專題報告,好比自然課拉去做水生植物復育、音樂課讓學生盡情演奏。在這裡,沒有借課、沒有分數,但2009年時,他們仍得第一次面對國中基測。


 
▲圖/牽猴子/《學習的理由》紀錄片將於8月12日上映

紀錄片一拍7年  主角從國三升上大學

楊逸帆是打定主意不考試了。但他身邊的氣氛正在改變,原本喜歡跳舞、彈琴的同學開始埋首教科書,活潑臉龐開始有點苦悶,壓抑空氣沈重逼迫著每個人。楊逸帆於是拿起攝影機,鏡頭對著三位好友,卻因此開始了長達7年的紀錄,從國三一路拍到他們升大學。

接受採訪的那天是上午10點,楊逸帆掛著黑眼圈姍姍來遲,擦著滿頭汗不停道歉,原來,整夜忙著紀錄片上映計畫,他到清晨6點才入睡。21歲的他臉龐仍然稚嫩,但眼神卻很沉穩,攝影記者一打光,他瞬間武裝起自己,雙手交疊在膝蓋上,那是大人物常見的姿態。

漫長7年,楊逸帆每年定期造訪好友,拍了至少400小時的影片,紀錄片中的主角們從稚嫩的國中生到迷惘的高中生,再成為有點自信的大學生,楊逸帆反覆拋出問題,究竟什麼是「學習的理由」?答案不出這些:考試、好大學、好工作,彷彿這一切代表了好的人生。


▲圖/牽猴子/《學習的理由》記錄著教育體制中的學生變化,叩問學習的理由到底為何。

從醫生變導演  「出自對朋友的關心」
 

楊逸帆最初是想當醫生的。祖母心臟病驟世,叔叔四十多歲就腦中風往生,他看著親人因病痛受苦,年幼的他想知道這一切如何發生,開始鑽研各式書籍,這是他學習的理由。從外科醫生到紀錄片導演,楊逸帆很清楚這條路的轉變,「很重要的是,對朋友的關心」。

他兒時曾有個好朋友,一起溯溪踏青、騎單車競速,但好友國中後卻開始改變,楊逸帆曾看著老師問好友:「再一年就要考高中了,想考哪裡?」好友百無聊賴回答:「能上什麼就是什麼吧,考不上的話,就混幫派吧。」楊逸帆很震驚,無法理解眼前的朋友遭遇了什麼。

接著是讀高中的堂姊,每天早出晚歸讀書,成績卻總是中上,原本彈鋼琴、愛畫畫的她失去笑容,每天斤斤計較考試成績,就是為了考一所好大學,未來找一份好工作。然後是自己身處的母校,升上國三後,基測改變了學習氣氛,黑板上的倒數壓抑著同學難以描述的怒氣。

跳坑考國中基測  尋找體制壓抑下的答案

紀錄片細膩地傳達了這些過程,主角們在分數中掙扎,想選偏好的高中卻又受限刻板印象,楊逸帆坦言:「我很震驚,我自己最好的這些朋友愈來愈不像以前的那個自己。」身邊的朋友放下興趣,愈來愈多力氣放在考試上,但又同時陷在覺察自我的掙扎中,讓他相當心疼。
 

或許是一股怒氣,或許是一種不服輸,不想讓別人下評斷:「因為你考不好,所以要我們不要考。」朋友們升上高中一年級後,原本選擇自學的楊逸帆也決定試著「跳火坑」,在二次基測報名將截止的前21天,他丟出報名表,搬出國中教材、重頭開始溫習,「我想知道他們到底為什麼改變了」。

這次,他把鏡頭轉向自己,成為紀錄片主角之一。跳火坑式的親身試驗總是嚇人,楊逸帆的經驗也不例外。從影片中,我們看到他快速地「被改變」,原本拍片、學業與社團等多元平衡的生活開始混亂,天秤傾斜了,他開始焦慮測驗、期待高分,甚至喃喃自語「我可以考更好」。

他形容,自己知道天秤傾斜了,他開始計算分數、評估各科錯誤率,甚至「敷衍」自己地拍片,但心中卻出現各種合理化聲音,「我必須要考更好」。直到被國中老師的一句話打醒,「楊逸帆,得失心變這麼重,你想要證明些什麼啊」?楊逸帆才發現,自己已經被考試制度吞噬。

當年國三的楊逸帆如今是21歲的成人了,當年原名《不想考基測》的短片變身紀錄片《學習的理由》,超過400小時的母帶承載著台灣學生對考試制度的焦慮,更深刻地揭露出台灣教育制度僵化。值得玩味的是,當年的基測如今也不存在,因應十二年國教,已改為國中會考。

體制內學校成實驗場  叩問學習目的

基測改為國中會考後,他仍持續紀錄著好友的變化,也開始大量採訪教育學者、專家,一切都為了尋找「學習的理由」。但這個答案卻愈來愈模糊,楊逸帆夾帶攝影機進入補習班、K書中心,卻看見年幼的小學生還吸著手指,卻已被爸媽送到補習班,因為「不能輸在起跑點」。

從體制外教育出身,楊逸帆也不放棄探問體制內現場,他曾在永春高中求學,但隨後又轉回宜蘭人文高中。他曾考上東吳大學哲學系,但大一還沒結束就被退學了,原因不是成績太差,而是他忙著參加國外影展,即使獲獎無數,仍導致科科缺考,學期也無法過關。

對許多人來說,體制外教育是一場實驗,但對楊逸帆來說,或許體制內教育才是實驗。就在明天,他將《學習的理由》送上大銀幕,希望關心台灣教育的人都能走進戲院。再過2週,他將飛往美國加州舊金山密涅瓦大學(Minerva Schools)深造,那是一所由矽谷創業家創辦的自由學校,或許又是一場實驗之路。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招財能量爆強的財富精油,還可抽Audi

👉偷做醫美嗎?臉怎麼亮成這樣

👉你有聽過洗髮精也要換季嗎?


◤EF海外遊留學專家◢

👉最後倒數! 暑假海外遊學團/營隊報名即將截止

👉半年/一年也可以「微留學」,高達6萬元折扣!

👉給自己一個遊學假期,同時提升語言及國際觀


#教育#自學#楊逸帆#學習的理由#升學#基測#會考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816

0.0354

0.117